醫療常識★「藥」塞冰箱保證不會壞? 一次搞懂哪些藥該冰、哪些不該!

▲(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從醫院、診所拿了藥,回家通通往冰箱裡塞,就可以長時間保存沒問題?國健署發現,國內不少銀髮族存有這樣的觀念,覺得家裡頭很熱,冰箱不僅可以讓食物保鮮,也可以長時間的保存藥品,所以從看病帶回家的藥品就一股腦往冰箱存放,但這樣做法可能更容易出問題。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戳破迷思,提醒冰箱並不是萬能的,且大部分藥物都不可以放在冰箱裡,藥品最簡單的存放方法是依據藥品的包裝盒、說明書或藥袋上的指示放置。

藥粒輕輕一碰就碎了?或是藥丸怎麼好像發霉了?發現手邊的藥物出現以上這些狀況,國健署表示,很可能就是在藥品的保存上出了問題。要注意的是,大多數的藥品容易受到光線、溼氣、溫度等環境因素所影響而變質,也一定要定期進行藥箱大掃除,檢查藥品是否過期或是變質。

國健署提供保存藥物「三不原則」如下:

一、不要存放冰箱:
多數藥品只須放在室溫下乾燥、陰涼及避光處保存即可,如果將藥物反覆在冰箱和室溫中來回,藥物反而更會吸附水氣,增加變質風險。因此,除了藥袋或包裝上註明:需冷藏或請置於2至8度,其他藥品都不應放冰箱。建議存放在常溫的藥品,可放置於通風的櫃子中,如果家中的溫度經常高於30度,可請藥師協助確認,是否適合將常溫儲存的藥品放入冰箱。

二、不要放在濕熱廚房或窗邊
避光、避濕、避熱是藥品的重要存放原則,若是放在浴室、廚房、窗邊等潮溼、悶熱或陽光直射的地方,可能讓藥品療效打折、甚至變質;另夏季密閉的車內溫度可高達50度以上,切勿將藥品留在車內;而某些特別用來救命的藥品,如緩解心絞痛的硝化甘油錠、心血管疾病用藥、抗癲癇用藥、化療口服藥品、胰島素以及荷爾蒙製劑、抗感染藥品等,必須嚴格遵守正確的儲存方式,如果因為放置在高熱下,無法確認是否可以繼續服用時,可以請教藥師或其他醫療專業人員,不可擅自停藥或逕行繼續服用。

三、不要把藥品重新再分裝至別的容器中:
服藥後應隨手將藥物放回原袋內封好,不要把藥品重新再分裝至別的容器中,以免發生誤服或服用過期藥品的情形,某些原本盛裝藥物的容器本身的設計就有避光和避熱的效果,分裝後容易使藥物變質。另外藥物用完前也不要把外包裝丟掉,以免用藥錯誤。

照片來源: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腦出血不怕「鐵勾勾腦」後遺症了! 台大微創開腦死亡率僅2.4%亞洲第一

不只「手抖」而已! 年逾65歲得懂的巴金森氏症6大警訊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慢性腎臟疾病是屬於不可逆的慢性疾病,一旦發生須面臨長期的治療與追蹤,因此,末期腎臟衰竭的透析病患佔健保的重大支出。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提醒,建議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可參加共同照護網,不僅能做好疾病控管,更能給予病患支持及陪伴,對於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也有幫助喔!  參與慢性腎臟疾病共同照...

閱讀詳情 »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喝水,是每個人每天都必須做的事情之一。雖然養生意識抬頭,臺灣人對健康的議題日趨重視,只要聽說吃什麼對身體好、喝什麼可以排毒,便一窩蜂地追隨,希望也能擁有健康輕盈的體魄。近日,有傳聞指出,平常多喝電解水,能有效消除身上的傷口,使得大家趨之若鶩,而這個說...

閱讀詳情 »

三十歲的身體卻有七十歲的視力嗎?數位時代裡每人每天滑滑滑,許多人早已滑出眼睛問題卻毫不自知。視網膜、水晶體這些眼睛構造大家耳熟能詳,卻對黃斑部一知半解。黃斑部出了狀況,可能導致視野破損、景物扭曲、弱視、甚至是失明的情況。黃斑部怎麼保養?病變怎麼預防?本週的《健康2.0》,由專家告訴你。 ◆黃斑部病變...

閱讀詳情 »

大家都熟知「甲狀腺」,但卻鮮少人知道甲狀腺亢進會像鬼壓床一樣動彈不得,也不知道甲狀腺癌已經成為台灣民眾20-29歲第一大類別的癌症,女性發病率甚至是男性的三倍。本週TVBS《健康2.0》要告訴你甲狀腺對人體的重要、哪些因素可能導致甲狀腺出問題,並要教導民眾如何透過自我檢測,即早發現甲狀腺的變化。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