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健康新知】健檢要做哪些項目?

【健康新知】健檢要做哪些項目?

20歲~40歲
根據美國癌症學會建議,20歲至40歲,每3年一次健康檢查;也有醫院建議每2年一次。

40歲過後
台灣健保局建議,超過40歲者,每3年應做一次健康檢查;過了65歲,最好每年一次。沒有任何症狀者,胃鏡可每3年做一次,但有潰瘍症狀或病史者,則應每年追蹤一次。如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心血管疾病,或家族中有其他成員有糖尿病、高血脂、癌症等疾病,最好每1到2年就做一次健康檢查,才能及時揪出問題。B型、C型肝炎、肝癌帶原者,宜每年一次檢查,慢性B型、C型肝炎者,則應每3個月追蹤一次。

過了50歲
不管有沒有症狀,應每5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有大腸瘜肉或大腸癌家族史者,40歲前最好去做一次大腸鏡檢查,之後每3年檢查一次即可。
另外,如以性別來分,年輕男性可著重肝功能檢查;女性不妨加強婦科與乳房檢查;若有高血壓等家族病史者,別忽略血壓、血脂、心血管等檢查。

相關推薦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譯 資料來源/關節炎基金會痛風的發生是因體內的普林代謝異常,導致高尿酸血症,而使尿酸鈉鹽沈積在關節腔內,造成關節腫脹和變形。大部分的成因與飲食習慣有關係!如何注意飲食中的細節呢?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列出11項,什麼食物可以吃和避免吃什麼食物,作為控制痛風的建議。尿酸...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228後能不能改採「台灣模式」邊境解封、縮短隔離檢疫天數,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喊出重要觀察點是第三劑疫苗的涵蓋率能否至少5成,而新疫苗也將陸續到位,陳時中今(10)日下午證實這個月底一定還有莫德納要來;而政府自行去採購的BNT疫苗,陳時中也說在進行中。 指...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0)日公布國內新增8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7例本土個案及46例境外移入(15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新增37例本土個案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特別點名其中一起「跨縣市」波及新...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公開宣示,最快228之後,就會進一步邊境解封,優先開放商務客,並且縮短隔離檢疫時間由14天減為10天,但在國內多個縣市連日爆出不明感染源的家庭群聚之後,是否生變?陳時中今(10)日下午強調,除非有很大變化,否則還是照舊進行,但觀察點...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