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中年男常疲憊易感冒 就診竟確診急性血癌

中年男常疲憊易感冒 就診竟確診急性血癌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現年50多歲的老王(化名),長期忙於工作,對身體健康未特別重視。兩年前起經常容易感疲倦勞累、且經常感冒,但掛心著工作,他總習慣到藥局購買成藥自行服用;直到後來症狀突然加劇,且合併出血症狀,他才到附近診所檢查,診所醫師評估檢查報告後驚覺不對,立刻安排轉診至高醫血液腫瘤科,經詳細檢查,老王確診罹患急性血癌中的B細胞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成人急性血癌難對付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最佳治療武器!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蕭惠樺主任指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若發生在兒童身上,治療效果都不錯,但在成人治療上相對棘手,且預後不佳。過程中有3至5成的患者會復發,復發後就需使用其他第二線藥物幫助穩定病況,並爭取造血幹細胞移植機會,才能有效達緩解。

蕭惠樺主任分享,該病患起初採常規化療為主,雖曾感到不適,也因些微感染而短暫住進加護病房,但仍順利挺過四次療程。治療團隊雖曾建議及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然而該病友有所顧慮而作罷,治療團隊只好繼續以藥物控制,但不到兩年隨即復發。

該病患復發後,在醫師說明下同意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但在等待移植之前,該病患也面臨如何治療的抉擇。蕭惠樺主任說明,「他因先前化療的不好經驗,因此很排斥再次接受化學治療,為避免再次承受化療之苦,便自費使用新型抗體藥物複合體藥物,治療過程中雖曾有輕微副作用,但最終成功將癌細胞壓制;也幸而在第二療程結束後,順利找到配對對象,於療程結束後接續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至今病情穩定控制並持續回診追蹤。」。蕭惠樺主任補充,新型ADC藥物是抗體結合化療藥物,可先透過抗體辨認9成以上患者會表現於B細胞的獨特抗原CD22,再結合化療藥物精準毒殺癌細胞,藉以達到最佳療效。

健保給付新型ADC藥物 提升治療成效達七成以上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屬治療較棘手的疾病,過去僅能採化療,或以化療為基礎合併標靶藥物治療,對患者而言,化療副作用大且過程辛苦,醫病雙方都渴求有新藥物可改善此困境。

所幸新型ADC藥物已獲健保給付,適用於復發或頑固型、CD22為陽性B細胞前驅因子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且計畫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成人患者。蕭惠樺主任解釋,新型ADC藥物針對大量表現CD22的不正常B細胞來作用,抑制效果大幅提升且副作用也較少,經試驗證實,相較傳統治療僅三成的腫瘤完全緩解率,新型ADC藥物可達7成以上治療佳績,相對也提供患者進一步接受移植的機會;此外,新型ADC藥物使用簡單方便,甚至在門診即可完成施打,不需為此住院,大幅提高病人生活品質。

蕭惠樺主任提醒,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雖治療棘手但非絕症,只要配合醫師積極治療持續追蹤,仍可有機會將病情穩定控制。除了醫療團隊的協助外,患者平時也應保持心情愉快,維持足夠營養,做好良好的自我照護,減少感染與出血機會,最重要的是,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儘管療程結束,仍應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並定期回診追蹤。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32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在沒有抗生素藥物治療的十四世紀,一場傳染病奪走的生命可能高達7500萬人,在當時,小小的擦傷都可能引細菌感染,甚至導致重症,而現在有了抗生素可治療感染,避免其他的發炎症狀,因此,許多人一致認為抗生素是20世紀最偉大的醫療發明之一。 台北榮民總醫院在為期三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年過50可得要小心骨鬆危機!根據美兆健康管理機構所公布的2014年5萬9313人健檢報告顯示, 50-59歲骨質密度異常的比例是40-49歲的2.6倍,到了70-79歲更遽增至6.6倍,近半數的人面臨骨鬆風險;由於嚴重骨鬆造成骨折可能導致死亡,值得國人警愓。 根據該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方盈絜報導)1名53歲老翁罹患糖尿病,但因誤信偏方,不但暴瘦將近30公斤,自備血糖機量測血糖也都破表,後來重回醫院檢查,眼睛已看不清楚,賠上健康;鹿港基督教醫院院長杜思德指出,老翁發病前體重破百,曾被檢查出血糖超過400mg/dl,但卻服用偏方長達半年,才使得症狀逐漸惡化。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世界上只有不到1成的人口是左撇子,而影響人們慣用左手或右手的原因,至今仍眾說紛紜;日前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指出,奧地利的維也納大學研究認為男嬰出生的月份與慣用手有關。 如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現任總統奧巴馬,以及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都是左撇子。研究發現,世界上只有7.5%...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