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中年男常疲憊易感冒 就診竟確診急性血癌

中年男常疲憊易感冒 就診竟確診急性血癌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現年50多歲的老王(化名),長期忙於工作,對身體健康未特別重視。兩年前起經常容易感疲倦勞累、且經常感冒,但掛心著工作,他總習慣到藥局購買成藥自行服用;直到後來症狀突然加劇,且合併出血症狀,他才到附近診所檢查,診所醫師評估檢查報告後驚覺不對,立刻安排轉診至高醫血液腫瘤科,經詳細檢查,老王確診罹患急性血癌中的B細胞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成人急性血癌難對付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最佳治療武器!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蕭惠樺主任指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若發生在兒童身上,治療效果都不錯,但在成人治療上相對棘手,且預後不佳。過程中有3至5成的患者會復發,復發後就需使用其他第二線藥物幫助穩定病況,並爭取造血幹細胞移植機會,才能有效達緩解。

蕭惠樺主任分享,該病患起初採常規化療為主,雖曾感到不適,也因些微感染而短暫住進加護病房,但仍順利挺過四次療程。治療團隊雖曾建議及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然而該病友有所顧慮而作罷,治療團隊只好繼續以藥物控制,但不到兩年隨即復發。

該病患復發後,在醫師說明下同意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但在等待移植之前,該病患也面臨如何治療的抉擇。蕭惠樺主任說明,「他因先前化療的不好經驗,因此很排斥再次接受化學治療,為避免再次承受化療之苦,便自費使用新型抗體藥物複合體藥物,治療過程中雖曾有輕微副作用,但最終成功將癌細胞壓制;也幸而在第二療程結束後,順利找到配對對象,於療程結束後接續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至今病情穩定控制並持續回診追蹤。」。蕭惠樺主任補充,新型ADC藥物是抗體結合化療藥物,可先透過抗體辨認9成以上患者會表現於B細胞的獨特抗原CD22,再結合化療藥物精準毒殺癌細胞,藉以達到最佳療效。

健保給付新型ADC藥物 提升治療成效達七成以上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屬治療較棘手的疾病,過去僅能採化療,或以化療為基礎合併標靶藥物治療,對患者而言,化療副作用大且過程辛苦,醫病雙方都渴求有新藥物可改善此困境。

所幸新型ADC藥物已獲健保給付,適用於復發或頑固型、CD22為陽性B細胞前驅因子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且計畫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成人患者。蕭惠樺主任解釋,新型ADC藥物針對大量表現CD22的不正常B細胞來作用,抑制效果大幅提升且副作用也較少,經試驗證實,相較傳統治療僅三成的腫瘤完全緩解率,新型ADC藥物可達7成以上治療佳績,相對也提供患者進一步接受移植的機會;此外,新型ADC藥物使用簡單方便,甚至在門診即可完成施打,不需為此住院,大幅提高病人生活品質。

蕭惠樺主任提醒,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雖治療棘手但非絕症,只要配合醫師積極治療持續追蹤,仍可有機會將病情穩定控制。除了醫療團隊的協助外,患者平時也應保持心情愉快,維持足夠營養,做好良好的自我照護,減少感染與出血機會,最重要的是,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儘管療程結束,仍應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並定期回診追蹤。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32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報導)依據衛生福利部105年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中第4位,平均約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陳先生近日半夜睡醒上廁所時覺得下肢有點無力,以為只是工作疲累,繼續回床休息。沒想到早上醒來,連上肢都感到無力,立刻請家人送往醫院,診斷出腦中風。腦中風日常照護 改...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報導)前陣子駭人聽聞的水泥封屍命案新聞,讓人不禁懷疑,姑嫂兩人的長時間不和睦到底多嚴重,最終釀成悲劇?其實除了姑嫂問題,婆媳問題更加常見,從原生家庭到新組成家庭,生長環境差異不免造成許多摩擦。家人的人際相處更難迴避,遇到不睦的情事,到底該如何排解壓力、解決問題呢?息事寧人、追求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近年來,毒品濫用人口有逐漸年輕化趨勢,根據2016年藥物濫用案件曁檢驗統計資料分析顯示,通報個案藥物濫用的品項排行,以海洛因為最多,其次則為安非他命、愷他命;濫用藥物年齡層分布以30至39歲最多,首次用藥年齡以20至29歲為主,占43.9%,已連續三年排名第一位,至於2...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母親節將至,家扶基金會按照往例舉辦「全國自強母親表揚」活動,今年從 2萬8千多戶扶助的家庭中,遴選出24位自強母親。其中,不乏經歷家人死亡、遺棄、重病,甚至遭受家庭暴力、背債等困境,或是姑代母職、姨代母職,以及即使年事已高,仍要承擔養育孫子女的責任的隔代教養家庭;但她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