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乾耳、濕耳有什麼不同?90%的人都不知道!沒想到他用食指「挖耳朵」後,竟挖出了一大坨...

乾耳 濕耳有什麼不同?90 的人都不知道!沒想到他用食指「挖耳朵」後,竟挖出了一大坨...

圖翻攝自hehuancui.com 下同

 

你有定期在清理耳垢嗎?由於耳朵不像牙齒一般,所以很多人並沒有固定清潔的習慣。在耳屎日積月累下造成一些人直至聽力漸漸降低或是出現耳鳴的情況,這才意識到要趕緊清理阻塞耳道的耳屎。

事實上耳垢又俗稱耳屎,是人類和一些其他哺乳動物外耳道內部內垢腺體分泌的蠟狀物質和外耳道皮膚混合後的產物。主要作用是為了保持耳道清潔,防止昆蟲和細菌侵入,以及抑制真菌生長。因此只要在不妨礙健康的問題之下,醫生們大多建議不必清耳垢。

乾耳 濕耳有什麼不同?90 的人都不知道!沒想到他用食指「挖耳朵」後,竟挖出了一大坨...


日前,在reddit論壇上有位網友W00dzy87分享他挖耳屎的過程與成果,讓無數看到照片的網友們,一致認為這實在太噁了!網友W00dzy87透露,當時他覺得耳朵裡有耳屎在裡頭翻滾,所以先到浴室處理。一開始他拉長了了耳朵,在洗臉盆上用力的跳晃自己的頭,看看耳道裡的耳屎能不能掉出來。就在網友W00dzy87賣力的跳晃下,耳道裡的一坨坨耳屎就這樣掉在了洗臉盆上。

 


儘管有不少耳屎掉出來了,但網友W00dzy87還是覺得耳朵有點癢癢的,於是他伸出了右手食指進行了挖耳朵的動作,不挖還好,一挖竟然挖出了一大坨黃黃又濕濕的"東西"。

乾耳 濕耳有什麼不同?90 的人都不知道!沒想到他用食指「挖耳朵」後,竟挖出了一大坨...
而這一坨"東西"也讓原PO嚇了一大跳,想不到耳朵裡竟然住著「一坨屎(耳屎)」,看來定期的清理還是很重要的!


一般人的耳垢分為乾燥及濕黏兩極,依小編的淺見看來,原PO應該是濕性耳垢:黏稠、黃褐色至暗褐色物體!由於濕性耳垢不像乾性耳垢可自動的推移出耳道脫落,所以在清理上困難度較高,最好的辦法就是定期到耳鼻喉科給醫生處理,以免清潔不成而誤傷了耳膜。分享出去,提醒周遭的人要小心注意為妙!

VIA hehuancui.com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66歲男子罹患高血壓近4年,期間從未出現任何不適症狀,因此,對治療逐漸懈怠並未規律測量血壓。直到一天,他因為頭暈、手腳無力緊急送往急診,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住院檢查排除顱內及頸部血管動脈硬化問題,經24小時心電圖檢查才發現是心房顫動惹的禍。所幸,在醫師評估下使用抗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手關節腫痛無法穿衣洗澡 當心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醫生啊,怎麼辦?我現在連洗澡都要靠兒子幫忙!」才五十歲的陳媽(化名)手部腫痛了好幾個月,看了國術館、吃了醫師開的止痛藥都沒有用,最後女兒帶她到免疫風濕科看診,才知道自己罹患了類風溼性關節炎;隨後接受了治療但效果不佳,後來...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許多家長反應幼童口罩不符合孩子臉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多次回應,從生產到配發很難再細分尺寸發貨。今(14)日指揮中心決定,小童立體型口罩明(15)日只能在網路預定購買,一般平面兒童口罩恢復限定16歲(含)以下健保卡才能在藥局夠買,成人健保卡不得再買兒童口...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上月底陪同女兒溜直排輪,意外跌倒,撞到頭部,在開車返家途中,身體不適,突然昏迷,經送醫搶救多日,仍不幸死亡。法醫相驗,發現他頭部外傷,判定為意外身亡。   陳昇瑋年僅44歲,3月29日星期日,他開車載著女兒至北市...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