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做得早不如做得巧! 四癌篩檢守護健康

做得早不如做得巧! 四癌篩檢守護健康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癌症是國人健康最大敵人,慶幸的是,台灣常見的癌症中,有四種癌症有可用且有效益的篩檢工具,可以早期發現;因此,國民健康署推動四癌篩檢,對於身體健康且沒有任何癌病症狀的民眾,提供篩檢服務。

四癌篩檢 協助早期治療

根據國健署統計,四癌篩檢每年的服務量超過5百萬人次,平均一年可找出超過1萬名已經罹癌但自己還沒發現的人,以及發現超過5萬名有異常狀況如大腸息肉、口腔內紅斑、子宮頸細胞高度病變等的民眾,協助民眾早期治療及處理,避免發展成癌症。

乳癌X光攝影 有效發現原位癌

以乳癌為例,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為「乳房X光攝影」,能有效早期發現原位癌,且研究顯示,對45-69歲婦女每1-3年1次乳房攝影,可以有效降低乳癌的死亡率達21-34%,爰各國大都採此作法,台灣亦然。我國已將篩檢開始年齡提前到45歲,而且對有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的婦女則提前到40歲即開始。

國健署指出,如果把年齡過度下降,可能會找出不須處理,也不會影響健康的問題,反而增加不必要的輻射量及增加心裡的恐懼等;也有人建議把篩檢工具改成乳房超音波,但這會導致降低發現早期乳癌的效果。

糞便潛血檢查 不限制飲食又非侵入

以大腸癌篩檢來說,台灣使用免疫糞便潛血檢查,也依國際實證在50歲時提供篩檢,但亦有人提議將篩檢年齡提早,或建議直接以大腸鏡作檢查。然台灣大腸癌個案平均發生年齡為66歲,其中50歲以上者佔所有大腸癌人數近9成,且50-74歲以上大腸癌的發生機率是40-49歲發生率的4倍以上。

因此,國健署表示,爲使經費能發揮最大效用,目前仍以50-74歲為主要篩檢對象;另外,大腸鏡雖也是很好的篩檢工具,但是因為腸鏡會深入腸子,具侵入性,且檢查前一天要服用瀉藥跟大量的水清腸道,而糞便潛血檢查完全不須限制飲食或灌腸,除民眾方便外,又能在發現有潛血後才做大腸鏡,好處多多。

定期四癌篩檢 發現異狀速就醫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大家,符合資格的民眾應定期接受政府提供的四癌篩檢,並跟著政府建議的步調接受篩檢,若下次定期檢查前發現異狀,請儘速就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08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三年前,年僅五十歲的廖寶珠女士確診罹患乳癌第三期後,旋即接受四次小紅莓化療,在開刀切除左乳房,並在術後接續小紅莓類化療,但當時的廖女士對化療的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吃不消。去年,廖女士因腰椎痠痛,求診後才知髖關節已壞死,主因竟然是乳癌復發並已轉移至骨頭、肺臟、肺臟等處。得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在新北市衛生局工作的謝宗翰先生,飲食從不忌口,自認為年輕新陳代謝好,對於高熱量、油炸品來者不拒,體重從98公斤直線上升至118公斤。直到今年初參加健走登山活動時,驚覺自己出現無法喘氣的現象,於是下定決心減肥。謝先生參考國民健康署體重管理計畫手冊所提供的資料,開始控制飲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又來到了冷冽冬季,人們都喜歡待在溫暖的室內裡,所以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更為頻繁,再加上各種病菌的活性增強,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機會大幅增加。嬰幼兒的免疫力不像成人這麼強,更容易生病。許多媽咪們以為孩子有黃鼻涕就是鼻竇炎,會堅持要醫師開立抗生素給寶寶;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任葉樹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當心臟冠狀動脈血流不順,造成心肌缺血,引發胸悶、胸痛、全身無力等急性病症,就被稱為狹心症(Angina),過去只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然而,醫師發現近十年來,一些十幾歲的青年人,罹患變異型狹心症(Variant Angina),值得特別注意。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心臟科主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