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做得早不如做得巧! 四癌篩檢守護健康

做得早不如做得巧! 四癌篩檢守護健康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癌症是國人健康最大敵人,慶幸的是,台灣常見的癌症中,有四種癌症有可用且有效益的篩檢工具,可以早期發現;因此,國民健康署推動四癌篩檢,對於身體健康且沒有任何癌病症狀的民眾,提供篩檢服務。

四癌篩檢 協助早期治療

根據國健署統計,四癌篩檢每年的服務量超過5百萬人次,平均一年可找出超過1萬名已經罹癌但自己還沒發現的人,以及發現超過5萬名有異常狀況如大腸息肉、口腔內紅斑、子宮頸細胞高度病變等的民眾,協助民眾早期治療及處理,避免發展成癌症。

乳癌X光攝影 有效發現原位癌

以乳癌為例,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為「乳房X光攝影」,能有效早期發現原位癌,且研究顯示,對45-69歲婦女每1-3年1次乳房攝影,可以有效降低乳癌的死亡率達21-34%,爰各國大都採此作法,台灣亦然。我國已將篩檢開始年齡提前到45歲,而且對有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的婦女則提前到40歲即開始。

國健署指出,如果把年齡過度下降,可能會找出不須處理,也不會影響健康的問題,反而增加不必要的輻射量及增加心裡的恐懼等;也有人建議把篩檢工具改成乳房超音波,但這會導致降低發現早期乳癌的效果。

糞便潛血檢查 不限制飲食又非侵入

以大腸癌篩檢來說,台灣使用免疫糞便潛血檢查,也依國際實證在50歲時提供篩檢,但亦有人提議將篩檢年齡提早,或建議直接以大腸鏡作檢查。然台灣大腸癌個案平均發生年齡為66歲,其中50歲以上者佔所有大腸癌人數近9成,且50-74歲以上大腸癌的發生機率是40-49歲發生率的4倍以上。

因此,國健署表示,爲使經費能發揮最大效用,目前仍以50-74歲為主要篩檢對象;另外,大腸鏡雖也是很好的篩檢工具,但是因為腸鏡會深入腸子,具侵入性,且檢查前一天要服用瀉藥跟大量的水清腸道,而糞便潛血檢查完全不須限制飲食或灌腸,除民眾方便外,又能在發現有潛血後才做大腸鏡,好處多多。

定期四癌篩檢 發現異狀速就醫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大家,符合資格的民眾應定期接受政府提供的四癌篩檢,並跟著政府建議的步調接受篩檢,若下次定期檢查前發現異狀,請儘速就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08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位51歲的中風男性患者,多年前因腦中風造成右側手腳偏癱,經規則復健治療雖有改善力量,但右手手指蜷屈嚴重,四根手指緊緊扣住掌心,像小叮噹的握拳頭似的無法放鬆,清洗手掌或剪指甲都要費盡力量扳開,又因為手指掌心長期接觸不通風,造成掌心濕黏有異味;手臂僵硬無法伸展,換穿衣服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每週戶外活動11小時 1年減少55%近視機率隨著3C產品使用普及率,視力健康也備受威脅,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102至103年研究結果顯示,若每週戶外活動達11小時,1年平均可減少55%的近視發生機會,且若每週日照時間超過200分鐘,能減少49%沒近視學童罹患近視的機率;...

閱讀詳情 »

撰文/春霓、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一朵朵小巧可愛的花菜,不僅味道好、料理方式多,還是眾所皆知的抗氧化蔬菜,具有抗發炎、抗癌的功效。對於常見的綠花菜、白花菜,除了知道顏色不同之外,還有什麼不一樣呢?   食用的部位不同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黃楀軒營養師解釋,綠花菜與白花菜彼此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糖尿病是現在全世界的流行病,在台灣,有將近二百萬人罹患糖尿病,其中有95%的患者是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年輕化趨勢 你我不可忽視糖尿病的年輕化與日常追蹤照護也是需要被重視的議題,陳宏麟院長表示,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灣糖尿病人口,在過去10年中,20歲以下及20至40歲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