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入秋氣溫驟降轉涼記得保暖 氣喘患者尤其該注意3件事

入秋氣溫驟降轉涼記得保暖 氣喘患者尤其該注意3件事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昨日(5日)開始冷空氣報到,北部、東北部轉溼涼天氣,高溫從33度降到今日(6日)最冷23度,另氣象局表示,周2至周6(6日至10日)均受東北風影響,北部、東北部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氣喘患者,注意氣溫下降多變,適時增減衣服保暖,以防因溫差過大,促發氣喘疾病之發生。


氣喘是慢性病 嚴重恐致死


氣喘是1種常見且可達嚴重程度的慢性病,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慢性咳嗽,咳嗽的同時可能合併痰音。由於氣喘患者的呼吸道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易受刺激物影響,且許多氣喘患者會因平時沒有症狀發生或暫時緩解,因而擅自停藥或減量用藥,導致氣喘反覆發作,嚴重時更可能會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遠離誘發因子 定期規律回診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12歲以下兒童氣喘的盛行率是5.6%,為避免氣喘發作,氣喘患者平時除避免碰觸誘發因子外,例如:塵蟎、灰塵、花粉、氣溫急遽變化、病毒感染及二手菸、三手菸、空氣汙染等,應當規律就診,以及遵從醫師指示按時用藥。


面對氣溫變化大的時節,王英偉提醒,氣喘患者應有效控制疾病,並牢記配合3件事,才能避免因為氣溫驟降而引發氣喘發作。


【第1件事】保暖衣物不可少:早晚氣溫變化大,適時的保暖不可少,隨身攜帶小外套、絲巾或圍巾,外出時戴口罩,避免接觸空氣中的汙染物質,以及吸入乾冷空氣,導致刺激呼吸道,引發氣喘。


【第2件事】清晨運動先暖身:淸晨運動前要暖身,及避免從事劇烈運動,由於清晨吸入大量較冷較乾燥的空氣,就可能引發呼吸道的變化,此外也應避免在空氣污染嚴重的時段或路段,從事激烈運動。


【第3件事】定期回診規律用藥:定期回診就醫,並遵醫囑正確及規律用藥,及配合專業醫師擬定適宜的治療計畫,調整治療,就能讓病情穩定控制。


更多NOW健康報導
▸包皮過長讓「男人味」噴發 這些情況建議「割」了再上
▸Hold住青春不動刀! 電波、音波、雙波拉皮怎麼選?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許多上班族、學生族群隨身攜帶眼藥水或人工淚液,眼睛痠澀時,就來個幾滴,三軍總醫院眼科教授呂大文提醒,部分人工淚液質地較黏稠,不適用於配戴隱形眼鏡者,滴上後,眼前暫時迷霧,且讓鏡片更難清潔。 配戴隱形眼鏡是否可使用人工淚液? 不同鏡片大不同 呂大文表示,人工淚液類型可分...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最近在阿滋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AIC)上發表的1項研究表示,COVID-19大流行期間,老年人可透過簡訊和電子郵件保持聯絡,有助於維持心理健康,但仍無法取代面對面的互動。 根據研究數據顯示,疫情期間,老年人平均每周花費123分鐘進行面對面交流,低於疫情之前每周282...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在台灣,肺癌在107年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二位,僅次於大腸癌,雖肺癌標準化死亡率已連續9年下降,但肺癌仍高居台灣癌症死因首位,尤其面對新冠肺炎肆虐,若確診為新冠肺炎的癌症患者死亡率為25%,而肺癌患者則比其他癌症的死亡風險更高達1.6倍。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指出,降低肺癌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