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冬天吃鍋、泡溫泉對心臟負荷超大? 早起運動更容易罹患心悸? 醫師:有家族史要小心「3大地雷」

冬天吃鍋 泡溫泉對心臟負荷超大? 早起運動更容易罹患心悸? 醫師:有家族史要小心「3大地雷」


冬天吃鍋 泡溫泉對心臟負荷超大? 早起運動更容易罹患心悸? 醫師:有家族史要小心「3大地雷」

年末吃鍋將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  醫師:1星期吃超過4次太危險!

年末聚會,民眾喜歡相約吃火鍋、泡溫泉或小酌一番,要當心升高心血管問題甚至急性發作風險。國泰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醫師表示,火鍋大餐隱含的高熱量,會使膽固醇上升,若有家族病史,則可能進而讓血壓飆高、甚至造成心肌梗塞發生的風險增加。

陳玠宇醫師認為,如麻油雞、薑母鴨等食補料理,湯底用大骨熬煮,並添加大量的鹽和油脂,產生高含量的「普林」,是造成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甚至罹患痛風的因素之一。過量攝取可能觸發急性心血管疾病發作,如高血壓、心肌梗塞等。

民眾吃火鍋時不可或缺的醬料,同樣也是招致心血管疾病的「地雷飲食」。陳玠宇醫師表示,沙茶醬、醬油等佐料的鈉含量過高,過量攝取本就對腎臟不利,還可能使心血管受到影響。

此外,食用高糖分的飲料、冰淇淋;或過於辛辣的食物、湯底,容易使身體快速脫水。陳玠宇醫師表示,甜飲與甜食會讓身體產生「高滲透壓」,既無法發揮止渴作用,還會拉高心血管負荷。提醒若有心血管相關家族史,或本身膽固醇過高,每星期還是狂吃3-4次鍋物,在冬季發生相關併發症的機率恐大幅增加。

冬天泡湯血管收縮加大?  泡錯姿勢會增加心率不整風險?

除了飲食習慣不佳可能導致心血管事件發生,陳玠宇醫師表示,在環境溫差極大的情況下,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有所警覺。例如民眾喜歡在寒流來襲時「泡湯」,沸熱的溫泉與環境氣溫溫差極大,一旦驟然起身,恐使血管在短時間內過度擴張和收縮,導致暈厥、姿勢性低血壓發生。

陳玠宇醫師建議,若有相關心血管問題,泡溫泉時心臟應「高於水面」,避免心臟周邊血管產生劇烈變化,造成突發性的心悸或心律不整。此外,若需定時服用血壓藥,宜在服藥後的1-2小時再進行泡湯動作,以免產生低血壓的狀況。


冬天吃鍋 泡溫泉對心臟負荷超大? 早起運動更容易罹患心悸? 醫師:有家族史要小心「3大地雷」

冬天「清晨慢跑」先不要?  「溫差過大」是心臟衰竭元凶!?

陳玠宇醫師指出,冬季清晨氣溫為一天中的最低點,也是溫度變化最劇烈的時候。有些長者喜歡特地早起外出跑步、鍛鍊,身體將承受極大的溫差變化,也會加重運動當下的負荷;因此並不建議有嚴重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心血管阻塞的病患在一大清早出門運動。陳玠宇醫師表示,可在中午前、清晨後做運動,氣溫相對穩定;且路上行人變多,發生緊急狀況也較有求助機會。

最後,陳玠宇醫師提醒,在冬季氣溫較低或寒流來襲時,保暖動作相當重要。12月至2月期間正值聖誕節、跨年和農曆新年等節慶,出門旅遊或逛街時,白天氣溫較高,會容易忽略攜帶外套;到傍晚時氣溫驟降,心臟的負荷就會加重。所以常外出的族群要記得隨身攜帶保暖的物件。年長者應避免在上午就添加過多衣物引起脫水,注意天熱時脫、天冷時穿即可。

你可能有興趣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2)日公布國內出現第二起院內感染案件,且還後繼引發社區感染,證實北部某醫院曾照顧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醫師 確診,非工作上接觸的同院女友護理師也確診,但陳時中強調「沒考慮封院」目前只要求醫院只出不進,也希望外界幫染疫醫護人員集氣,能夠早...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2)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本土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案838)及本國籍20多歲女性(案839)。陳時中表示,案838為北部某醫院醫師,曾照顧COVID-19確診個案,1月8日起陸續出現咳嗽、發燒症狀,1月10日就醫採檢,11日檢出陽性,...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境外移入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自美國(案836)及英國(837)入境。指揮中心表示,案836為本國籍60多歲女性,長期居住美國,今年1月5日返國探親,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防疫旅館居家檢疫;個案1月10日出現咳嗽、流鼻水及有痰症狀,由衛...

閱讀詳情 »

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嚴峻,昨晚傳出北部某醫院安排病人全部轉院,疑似進行大規模清空作業,轄區鄰近消防分隊也表示這家醫院有緊急狀況,患者改送其他醫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上午也預告將由指揮官陳時中親上火線主持下午2時的疫情記者會。該院今上午起不再收治患者、全面禁止探病,不過門診一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