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冷氣甜涼飲濕身軟無力 中醫教體內除濕

冷氣甜涼飲濕身軟無力 中醫教體內除濕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30多歲的陳先生渾身不對勁,檢查半天也查不出病因,最後求助中醫,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伍崇弘醫師發現,平時總是吹冷氣、攝取過多水果,且天天都喝冰涼含糖飲料的陳先生周邊有許多濕氣無法消散的原因,導致全身無力,這些都是太濕惹的禍!建議透過食藥材及穴道按摩來除濕,做好體內環保。

糯米類食物是除濕大忌

進入春夏季節,氣候多雨,而人體本來就濕,在潮濕環境下更難排除濕氣,整天感覺全身無力。伍崇弘醫師指出,清除濕氣方式有很多,像是陳先生如果無可避免地須待在冷氣房,可以選擇多運動,冰涼含糖飲料能不喝就不要喝,再喝就更濕,難消化的糯米類更是大忌,會阻礙脾胃化濕的能力。

排濕前先觀察4重點

本來腸胃不好、消化吸收差,吃任何東西都馬上想排便及心肺腎臟排水功能差的人都很容易成為「濕氣」一族。伍崇弘醫師建議排濕前先觀察,體內是不是真有濕的表現?觀察重點為一、頭重、全身沒力氣:早上起床,沒有休息後的清爽,反而感覺很累。二、舌苔白、厚且膩:刷牙時就算刷去舌苔,不久就又出現。三、肌肉無力:脾主肌肉,當濕氣進入脾胃會有肌肉無力情形。四、大便不清爽:排泄物不成形、溏瀉、黏膩或出現便秘但大便形質軟黏,則是更嚴重濕的表現。

中醫師診斷後再服中藥

倘若出現以上狀況,就表示「濕氣」可能已經找上你,伍崇弘醫師建議透過食材、藥材除濕,例如:以豬苓、茯苓、澤瀉、白與桂枝五種藥材組合的「五苓散」,有健脾利濕功效,但建議由中醫師診斷服用。

食療與穴道按摩助除濕

在食療方面,可選擇薏苡仁、紅豆及花椒、生薑等辛香料,還有白豆蔻、砂仁等。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薏苡仁、紅豆烹煮不加糖,生薑不去皮、花椒辛味都有益除濕,火鍋常有白豆蔻、砂仁,也具備辛香、化濕作用,酌量使用能幫忙排除體內濕氣。還有,足三里、三陰交的穴道按摩也可健脾益氣除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649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坊芸報導)近期一位孕婦因為反覆發燒,並出現腹痛和子宮壓痛的症狀,到醫院求診後發現,胎兒已無心跳,被診斷為絨毛膜羊膜炎,快速施以抗生素治療並引產,所幸未出現嚴重敗血症,否則,就恐流產。收治該名孕婦的成大醫院產房主任許沛揚醫師表示,患者血液和流產組織中出現少見的「李斯特菌」,至於李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一位45歲的田小姐,在運動時出現呼吸困難的狀況,到醫院就診後發現有3.5mm的「開放性動脈導管」併有右心室擴大。最後,透過「心導管放置安普拉茲關閉器」取代開心臟手術,不僅疤痕較小,且復原時間較快。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心臟科曹承榮主任表示,開放性動脈導管是先天性心臟病的一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1名24歲女性,身高160公分且體重52公斤,認為自己太肥胖,因此不斷減肥,不但常忽略正餐,甚至不吃東西,某次突然出現上腹疼痛且合併發燒、噁心等症狀,緊急就醫,醫師發現患者恐為膽囊炎所導致。患者的膽囊不但有膽結石以及膽細沙,膽囊壁也出現增厚現象,醫師透過腹腔鏡手術切除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