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別小看失眠〜研究:「睡眠障礙」可能是失智症危險因子

銀髮浪潮勢不可擋!台灣老年人口已達13.2%(約304萬人),因此如何避免失智上身,也成為現代人熱烈關注的議題。但到底哪一些原因會增加失智症的發生率呢?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醫師提到,近來有許多研究發現,失眠等睡眠障礙問題,可能也是造成失智的潛在風險之一!

別小看失眠〜研究:「睡眠障礙」可能是失智症危險因子

睡不好易失智?動物實驗:睡眠有助於老鼠腦內類澱粉斑塊清除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劉秀枝醫師在其著作《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一書中提到,有不少罹患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病人,有睡眠和生理時鐘障礙的問題,例如:才吃過晚飯,就要上床睡覺;半夜經常醒來,甚至遊走。也有失智病人一大早就把家人全部吵醒、白天嗜睡或作息日夜顛倒等,形成照顧上的一大難題。

而近期的醫學研究就發現,睡眠障礙不僅是阿茲海默症的精神行為症狀之一,有些患者在發生失智症之前幾年,就開始出現睡眠問題;因而推論:「睡眠障礙」可能是失智症的先驅症狀,甚至是危險因子之一。

別小看失眠〜研究:「睡眠障礙」可能是失智症危險因子

目前已知類澱粉斑塊在腦中的大量沉積,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的主要病變,而且是從失智症狀出現的前20年左右就開始慢慢堆積了,直到堆積量大至讓大腦無法負荷才發病。

目前已知類澱粉斑塊在腦中的大量沉積,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的主要病變,而且是從失智症狀出現的前20年左右就開始慢慢堆積了,直到堆積量大至讓大腦無法負荷才發病。

最近更有動物實驗發現,「睡眠」有助於老鼠腦內類澱粉斑塊的清除;相反地,被剝奪睡眠的老鼠腦內的類澱粉斑塊則明顯增加。這些現象更讓學者們推測:良好充足的睡眠,可以降低或延緩失智症的發生率,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新招。

別小看失眠〜研究:「睡眠障礙」可能是失智症危險因子

經過統計分析,發現睡眠品質較佳的人,不僅將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較低,對於有載脂蛋白基因E第四型者尤其有效果。

有睡眠障礙問題 腦部類澱粉蛋白沉積量多

事實上,除了動物實驗外,有一種「類澱粉蛋白正子掃描」可以偵測到在人腦內沉積的類澱粉蛋白,雖然在台灣尚未能應用於臨床診斷,卻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研究工具。在一篇發表於2013年《美國醫學會神經期刊》的論文中,70位平均年齡76歲,參與「巴爾的摩老化長期研究」的老人,回答問卷中關於最近一個月的睡眠時數和品質的問題,並且接受類澱粉蛋白正子掃描,偵測腦中的類澱粉蛋白的沉積量。

結果發現,與睡眠時間多於7小時或睡眠品質佳者相比,睡眠時數少(指6小時或不到6小時)或者品質不好(難以入睡、常常醒來、醒來後無法再睡或早早醒來)的人,腦部類澱粉蛋白的沉積量明顯較多。但何者為因、何者為果,或是互為因果,目前還無法確定。

在這項研究的70名參加者中,有1人罹患失智症,3人有輕度認知障礙。將其他66位認知功能正常者的資料重新分析,所得到的結論仍然一樣,可見睡眠與腦部類澱粉蛋白的多寡有密切相關。但仍需進行後續追蹤,以探討這幾位腦部類澱粉蛋白沉積量較多的參加者,將來是否也會演變成阿茲海默症患者。

睡眠品質不佳易罹患阿茲海默症?美國客觀長期追蹤結果是…

另一篇發表於同一期《美國醫學會神經期刊》的論文,則有698名平均年齡82歲、認知功能正常的社區居民,參與美國芝加哥「拉許記憶與老化研究」的年度追蹤,並接受「載脂蛋白基因E」的檢測(其中149人具有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罹病率的第四型E基因)。

別小看失眠〜研究:「睡眠障礙」可能是失智症危險因子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醫師提到,近來有許多研究發現,失眠等睡眠障礙問題,可能也是造成失智的潛在風險之一!

所有參加者一開始都要在手腕上戴10天的「腕動計」(actigraphy)。腕動計約手錶大小,可以記錄全天身體活動的狀態,因而可用電腦公式算出參加者夜間的活動量,藉此來推估整體的睡眠品質──夜間活動量大的人代表睡眠品質不佳。這比用問卷所得的個人回想資料更客觀。

平均追蹤3年半後,其中98名參加者被診斷為患有阿茲海默症。經過統計分析,發現睡眠品質較佳的人,不僅將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較低,對於有載脂蛋白基因E第四型者尤其有效果。

在這項研究中,具有第四型E基因的人若再加上睡眠品質不好,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危險率是未帶有此基因者的4.1倍。但是在睡眠品質最好的那一組,此基因的危險率降為1.8倍,這也表示,良好的睡眠,可以抵消基因所帶來的部分罹病機率。

綜合上述研究,劉秀枝醫師指出,對於阿茲海默症,雖然我們目前無法完全預防,只能藉由後天的努力(比如:受教育和多動腦),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多運動、地中海飲食及從事休閒活動)與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方面著手。但如今很高興想要加入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行列,又多了一項——睡得飽、睡得好的保健方式,更有理由睡個好覺了。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53/6670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黃斑部水腫初期症狀不明顯,但可能會出現視力減退、視野缺損等現象。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眼科何建賢主任解釋,臨床上,誘發原因多為視網膜血管病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導致,除了可藉由視力及視網膜眼底等檢查,也可藉由眼球光學電腦斷層掃描儀,幫助提升診斷及治療的準確率。白內障手術仍未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皮膚幫助人體抵擋風吹日曬,甚至是細菌等物理化學生物的刺激,在每個人不同的先天條件及後天刺激,可能因此衍生出各種不同類型皮膚癌症,常見包括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及黑色素細胞癌等三種。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指出,近來陸續治療多位顱顏部位罹患惡性皮膚癌的高齡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ㄧ名55歲男子因為左側偏頭痛,覺得頭暈,至診所拿藥,但症狀未好轉。幾天後接著左耳疼痛,並開始冒出一顆顆小水泡,甚至發現半邊臉部不受控制,擔心中風,趕緊至醫院就醫;醫師發現他因為帶狀皰疹併發左側顏面神經麻痺,經詳細診治後,發現他身上亦有多處水皰狀出疹,診斷為帶狀皰疹併侖謝...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心房顫動患者誘發中風機率是一般人五倍,且發生率逐年增加!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科兼任主治醫師、生醫園區分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林廷澤說明,治療上,會開立抗凝血劑降低中風機率,但臨床上,一名40多歲王先生使用抗凝血藥物後仍再度中風,加上有先天性開放性卵圓孔,因此採經皮左心耳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