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口腔癌成台灣青壯年殺手! 一旦罹癌整整少了20年壽命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口腔癌已經成為台灣青壯年殺手,國健署今(26)日分析2019年死因統計資料指出,口腔癌患者好發於中壯年族群,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7歲,死亡年齡中位數則為60歲,和國人平均餘命80.9歲一比,口腔癌患者整整少了20年壽命。

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超過3千名國人死於口腔癌、7千多人診斷為口腔癌,換言之,每天有9人死於口腔癌、21人罹患口腔癌。

檳榔、菸是國人口腔癌發生的主要原因,國健署長王英偉強調,為預防口腔癌的發生,除拒絕使用檳榔、菸品外,還要定期口腔黏膜檢查,及注意口腔黏膜變化,才能有效降低口腔癌發生及死亡風險,亦可以避免後續多重癌症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多重生活不良習慣是增加罹癌風險的最大因素,國健署進一步分析2017年針對1萬7470名、18歲以上民眾進行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有嚼檳榔者7成有吸菸習慣;6成6長時間有喝酒;檳榔、菸、酒等習慣皆有者近5成。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過去研究已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然而嚼檳榔不僅會增加口腔癌發生機率,也會對上呼吸消化道,包括口腔、咽、喉、食道造成傷害;研究也指出嚼檳榔者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的風險高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較無使用者罹患上呼吸消化道之風險更高達10.5倍。

國健署提醒,「拒絕檳榔、定期檢查、及早就醫」才是預防口腔癌不二法門。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民眾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情形,應盡速就醫:
(1) 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2周未癒合
(2) 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
(3) 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
(4) 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
(5) 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最快明年首季買到新冠疫苗 莊人祥:保護力7成就可以接受

要打要快!公費流感疫苗估再現搶打潮 「疫苗打光光」時間點落在12月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高雄鹽埕區「城中城」一場凌晨大火,迄今已經造成46人死亡、41人輕重傷,傷亡慘重,健保署今(14)日晚間亦宣布,在火場中受傷民眾若需要就醫,健保署已特別呼籲各特約醫療院所對於無法取得健保卡或卡片遭毀損等暫無法持健保卡就醫者,依據「例外就醫」予以受理就醫。 健保署強調,...

閱讀詳情 »

【勁報/記者張立明/雲林縣報導】 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骨科藍聖閔醫師,於今(14)日衛教活動中指出,如果有腰椎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致無法正常行動或無睡時,施以微創單通道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即可大大改善症狀。 成大斗六分院骨科藍聖閔醫師以臨床實際案例指出,就讀大學的王同學有下背痛的問題,2個月前...

閱讀詳情 »

【勁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聯合國毒品犯罪辦公室《2021年世界毒品報告》顯示,在過去1995-2019年期間全球大麻濫用情形增加了4倍,但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認為大麻是有害物質的比例卻下降40%,更顯示大麻的危害正侵蝕青少年們的健康身體;而在大多數國家報告中均提到在COVID-19疫情期間,大麻使...

閱讀詳情 »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兒童青少年憂鬱之就醫評估與治療是重要的,新竹臺大分院精神醫學部兒童心智科林建亨醫師表示,兒童青少年憂鬱之就醫評估與治療是重要的,尤其目前國內近五年來兒童青少年自殺死亡率節節攀升,期待家長、學校、學童、與社會大眾對此議題有進一步的關心與認識。林建亨醫師說,最重要的是理解與陪伴...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