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國際失智症日 醫生給家屬的5個叮嚀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國際失智症日 醫生給家屬的5個叮嚀

9月21日為國際失智症日,失智症有著漫長的病程,確診後,無法避免的,大概在10年不等的過程,慢慢地告別這個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最辛苦、最受折磨的就是照顧者。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醫學醫師黃冠倫表示,失智患者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顧,首先,要了解失智患者目前仍保有的能力,時時注意生活功能變化,才能在兼顧其尊嚴與安全的前提下,給予適當的協助,以下提供幾點給大家參考:

食:注意營養均衡 勿催促用餐
飲食上,要注意均衡飲食,滿足其營養需求。飲食環境上,提供安靜且不受影響的地方,並減少太多的刺激,一次只給一種餐具,一次碗中只給一項食物。當拒絕飲食時,不要急於批評或催促,可先嘗試轉移其注意力,休息一下再重新嘗試。若兩餐中間不斷要求進食,可以給予少量的零食,盡量不要影響到下一餐。

衣:選擇易穿脫款式 鞋子要防滑
衣著方面,選擇舒適、兩面皆可穿、易穿脫的款式,讓衣服選擇簡單化。可以依照著衣順序,擺好衣物,適時給予簡單的指示,協助穿衣服。此外,也要考量當時的天氣,協助調整衣物長短厚薄。鞋子要注意是否合腳,以及不易滑的鞋底,避免跌倒。

洗澡:水溫不要過熱 留心如廁需求
黃冠倫指出,維持失智長者的身體清潔衛生常是一大負擔。先要了解失智患者以往的洗澡習慣,並留意自理能力的變化,在協助的過程中,盡可能維護其尊嚴,減少尷尬。準備簡單的沐浴用品,簡化清潔步驟,適時提醒每個步驟,若無法自行完成則給予協助。因為皮膚的老化萎縮,應使用溫水沐浴,水溫不要過熱,也可加幾滴嬰兒油。如廁方面,可以提供上廁所的時間表,提醒上廁所時間。另需要注意其動作及臉上表情,是否有上廁所的需求,適時協助。

住:保持動線整潔 照明採光充足
居住環境中,盡可能的減少家中可能的危險。難以避免的危險區域,例如廚房,可以上鎖,或限制使用可能遭致危險的家電,放置在其無法觸及的地方。採光照明上,白天盡量讓光能照得進來,提供日夜變化的線索,減少作息的混亂。在陰暗的地方如走廊、廁所、浴室裝設燈具,並且保持整潔的動線。浴室及廁所應使用止滑地磚,保持乾爽,並且裝置扶手,避免跌倒發生。

溝通:減少指責用語 維護尊嚴
與失智患者的相處上,要用簡單、清楚、且患者熟悉的字句來溝通。盡量將物品或名字說出,減少使用抽象的代名詞。當失智長者有說不出來的字詞,可以予以協助,並且注意其身體語言,適當的回應。面對重複、不合適的要求,試著用轉移注意力或者拖延的方式來處理。要記得失智患者是成人,只是生病了,避免用對待小孩子的態度,減少質問、指責、禁止的用語,給予尊重與維持其尊嚴。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門診減量遭抓包作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出面喊冤。(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規避健保祭出的門診減量2%政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驚爆作假以對,被健保署抓包利用不實申報「診察費為0」來規避,光今年1到3月異常申報案量爆增64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今(11)...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全球失智人口快速增加,近年來確診年齡在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者」開始受到關注,這些人正值中壯年,卻開始出現個性及行為上的明顯轉變,一旦家人沒有發現失智症早期徵兆,可能要花好幾年才會確診失智,對病人及家屬來說都是衝擊與煎熬。近年來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積極建構失智友善...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目前估計失智人口已經超過28萬人,未來只會持續增加,全民都需要重視這個議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同時透過失智友善天使培育課程,讓大眾更瞭解如何幫助失智者,共創友善環境。國民健康署表示,要是發現路上有疑似失智的長者或中年人,記住...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健保推動分級醫療,要求大醫院門診逐年減量2%,沒想到新政策去年7月才上路,健保署今年首季清查就發現有6家醫院數字「作假」,而動手腳的方式則以將「穩定」病人調整為「不穩定」、重大傷病案件大幅成長、門診手術排除項目案件及「診察費為0」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