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壓力引起腸道不適 恐引起腸躁症

壓力引起腸道不適 恐引起腸躁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長期累積太多壓力且情緒起伏大,就有可能造成腸道不適引起腹痛,長期累積下來,恐埋下大腸激躁症的危險因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陳重嘉指出,腸躁症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主要症狀為反覆性腹痛、便祕或腹瀉,但部分患者也會同時出現便秘腹瀉交替、腹脹、放屁、腸鳴等症狀,臨床上雖以年輕人居多,但隨著生活壓力升高,近年來年齡層也有逐漸增加趨勢。

解決腸躁症 可透過中醫調理舒緩

腸躁症是長期健康出現的異常狀態,症狀不僅會反覆發生,甚至會改變;陳重嘉醫師表示,檢查上除了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狀,也得確定未有生理結構上的缺陷才能確診,在傳統中醫認為,腸躁症與肝、脾、腎、大腸等臟腑功能失調有密切相關,尤其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能否正常升降的關鍵,因此治療上,以疏肝理脾為治療主軸,幫助緩解病患腹痛和調整排便習慣。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遠離腸躁症找上門

陳重嘉醫師解釋,若出現因情志抑鬱即腹痛腸鳴泄瀉、瀉後痛減多,則屬於肝鬱脾虛證,若出現腹痛或腸鳴腹瀉、大便黏膩不暢等則屬於肝脾不調,治療上,會依據患者病症給予合適處方,但除了透過中醫調理治療,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關鍵,包括透過增加運動量的方式,幫助自己舒緩生活中的壓力,以及保持充足的睡眠等。

遵循低FODMAP飲食 助舒緩腸躁症症狀

此外,在飲食上,患者應多攝取膳食纖維,並可遵循低FODMAP飲食(low FODMAP diet)模式,避免攝取難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且根據研究,像豆類、水果、燕麥產品等水溶性膳食纖維,也能幫助有效改善腸躁症;陳重嘉醫師強調,只要患者耐心接受治療,且遵循醫師囑咐調整生活習慣,就能有效改善腸躁症問題。

【延伸閱讀】 

糖尿病治療從簡化 良方即是善用複方

流感閃邊站! 護理師教你「自製雞湯」增強抵抗力

年輕人也可能失智! 醫:確診不易「情緒轉變」是徵兆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495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下同) 現在很多人都出於亞健康的狀態,特別是40歲後,會明顯感覺到老的很快,面色無光、晦暗,容易疲勞、沒有精神,特別容易感冒……其實,這些症狀就是身體在提示您,需要重視了! 那怎麼做,怎麼養才能把身體調到最健康的狀態呢?老中醫的經驗總...

閱讀詳情 »

人體經絡通暢,氣血充足,才會把體內的毒素等廢物很快的運出體外,如果經絡不暢,容易造成體內廢物堆積,加速衰老。這個部位是人體的樞紐部位,需要保持經絡的通暢。 圖片來源 拍打屁股養生的方法,除了疏通經絡,居然還會排出一些特殊尿液,據說有褐色尿,有的還有在拍打後排出的尿液中有許多像編織袋絲樣的異物,拽都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沒乳癌家族史就不用擔心?國內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乳癌為女性癌症之首,每年約有逾萬人罹患,平均每46.6分鐘有1人罹乳癌。醫師強調,與家族史有關的患者僅1成,絕大多數與肥胖、飲食、環境荷爾蒙相關,建議規律運動、多吃蔬果、定期檢查。 國人乳癌年輕化 根據2013年癌症登...

閱讀詳情 »

翻拍自搜狐母嬰   有的時候,爸爸媽媽們會發現,本來自家漂亮可愛的寶寶怎麼越長越醜了。難道是長歪了? 其實,這很有可能是寶寶的呼吸習慣出了問題。 國外的研究表明,一直用嘴呼吸的話,只要2-3年就有可能就會對孩子面容造成巨大的影響。 上圖的兩個女孩是是一對姐妹,左邊的是妹妹凱莉,右邊的是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