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壓力引起腸道不適 恐引起腸躁症

壓力引起腸道不適 恐引起腸躁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長期累積太多壓力且情緒起伏大,就有可能造成腸道不適引起腹痛,長期累積下來,恐埋下大腸激躁症的危險因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陳重嘉指出,腸躁症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主要症狀為反覆性腹痛、便祕或腹瀉,但部分患者也會同時出現便秘腹瀉交替、腹脹、放屁、腸鳴等症狀,臨床上雖以年輕人居多,但隨著生活壓力升高,近年來年齡層也有逐漸增加趨勢。

解決腸躁症 可透過中醫調理舒緩

腸躁症是長期健康出現的異常狀態,症狀不僅會反覆發生,甚至會改變;陳重嘉醫師表示,檢查上除了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狀,也得確定未有生理結構上的缺陷才能確診,在傳統中醫認為,腸躁症與肝、脾、腎、大腸等臟腑功能失調有密切相關,尤其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能否正常升降的關鍵,因此治療上,以疏肝理脾為治療主軸,幫助緩解病患腹痛和調整排便習慣。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遠離腸躁症找上門

陳重嘉醫師解釋,若出現因情志抑鬱即腹痛腸鳴泄瀉、瀉後痛減多,則屬於肝鬱脾虛證,若出現腹痛或腸鳴腹瀉、大便黏膩不暢等則屬於肝脾不調,治療上,會依據患者病症給予合適處方,但除了透過中醫調理治療,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關鍵,包括透過增加運動量的方式,幫助自己舒緩生活中的壓力,以及保持充足的睡眠等。

遵循低FODMAP飲食 助舒緩腸躁症症狀

此外,在飲食上,患者應多攝取膳食纖維,並可遵循低FODMAP飲食(low FODMAP diet)模式,避免攝取難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且根據研究,像豆類、水果、燕麥產品等水溶性膳食纖維,也能幫助有效改善腸躁症;陳重嘉醫師強調,只要患者耐心接受治療,且遵循醫師囑咐調整生活習慣,就能有效改善腸躁症問題。

【延伸閱讀】 

糖尿病治療從簡化 良方即是善用複方

流感閃邊站! 護理師教你「自製雞湯」增強抵抗力

年輕人也可能失智! 醫:確診不易「情緒轉變」是徵兆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495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李蔚萱/台北報導】1名男子幾個月前參加朋友慶生派對,20幾人一同飲酒狂歡,氣氛歡樂,甚至玩起「多人運動」,與許多人都發生親密行為。沒想到近日發現肛門長了幾顆凸出物,但因為不痛不癢,自認為可能只是痔瘡,嘗試抹藥後可能過幾天就會消失。未料1周後在下體也發現顆粒狀凸起物,而本來肛門處的小顆粒...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頭痛主要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前者源自頭部組織本身的頭痛,主要以症狀描述為依據分類,偏頭痛就屬此列,一般以體質問題加上遺傳、飲食、環境等因素引起,大多數病人只痛一側;後者則像是腦瘤、腦中風等,由其他疾病連鎖引發的頭痛,在臨床統計上僅千分之四的機率。醫師表示,大多數...

閱讀詳情 »

是否常會因為沒時間、沒空間,讓你覺得運動很困難?根據108年體育署運動現況調查指出,高達55.2%的國人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為「散步/走路/健走」(連結),由此可知健走是最容易落實的運動! 健走不僅能帶來健康,也能穩定血糖、刺激血液循環,提升心臟功能、血管彈性,減少慢性疾病相關風險(連結)。對於年長...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