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夏季悶熱易傷「心」 莫輕忽血管問題找上門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可別以為心血管疾病是秋冬才會發生的疾病!臨床發現,最近天氣逐漸炎熱,仍陸續出現許多心肌梗塞病人;心臟內科醫師提醒,夏季高溫更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千萬不可因為氣候炎熱,就輕忽防範工作。

日前衛生署公佈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腦血管疾病僅次於癌症高掛第二和第三名,雖不及癌症死亡人數之高,卻是國人慢性疾病的頭號元兇;署立豐原醫院心臟內科曹承榮主任表示,高溫悶熱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年初1-4月每月平均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患約4-5例,當季節轉換進入初夏的5月份,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病患就高達14例,比例已和心血管疾病好發的秋冬季節相去不遠。

曹承榮主任指出,日前曾收治一位42歲年輕人,初次嘗試騎腳踏車至15公里外的廠房上班,在高溫烈日環境中,騎上將近2小時車程,由於先前沒有漸進式的運動訓練,在返家路程中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突然胸悶昏倒,所幸經身旁同事緊急送醫,即刻進行心導管手術疏通,才挽回一條寶貴的性命。

國際間調查發現,心血管疾病在歐美國家的死亡率逐漸下降,東南亞地區包括台灣卻有逐年緩步上升的趨勢。曹主任解釋,由於近年三高盛行、國人肥胖問題增加,加上社會結構逐漸老化、年輕族群又經常工作過勞、壓力大,青少年時期BMI過高等綜合因素影響,不僅造成中高年齡層與年輕族群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加,更促使心血管疾病走向M型化的趨勢。

近來醫療技術進步,在面對心血管疾病時,多以安全性較高、微創的心導管手術替患者進行疏通,僅少數約5%患者需以風險較高的開心手術治療。但由於心導管手術置入支架材質不同,術後需服用雙重抗凝血藥物,長達6-12個月甚至終生,許多患者感到困擾甚至自行停藥,不僅可能造成支架內血栓的形成,嚴重者更可能有死亡的風險。

曹承榮主任強調,臨床上除了病患因為其他治療需求,如化療造成血小板下降、開刀等因素會視情況建議暫時停藥,一般像大腸鏡、胃鏡等檢查則不需停藥;此外,國內亦有新一代經臨床實驗證實縮短服用抗凝血藥物期間,不會造成增加血栓形成風險的塗藥支架,對想避免長期服藥的患者可說是另一種選擇。

天氣逐漸高溫炎熱,曹主任也呼籲,由於夏季人體血壓較低,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多留意;運動時應採循序漸進方式,切勿短時間內劇烈運動,大量流汗後要適時補充水份,不要在高溫環境下大量食用冰品或生冷食物,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以清淡的飲食為主,才能平安度過每一個季節,避免心肌梗塞找上門!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0311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婦產科門診常看到孕婦於懷孕初期不小心作了X光檢查或電腦斷層檢查,因憂心胎兒受到輻射線傷害而要求進行人工流產,對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鄭進和醫師表示,取決於輻射劑量及胚胎發育階段時期有關。 10日法則不必擔心 輻射線必須超過安全劑量才會導致胚胎或胎兒的死亡、流產、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60歲男性有糖尿病史,且合併高血壓、腎功能不佳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症,某次因罹患流感後加上合併肺炎、敗血,導致沒有食慾,但卻仍按時服下降血糖藥,沒想到因血糖過低昏迷在家,至少12個小時後才被發現送醫,所幸經極力搶救後,幸運地救回一命,也未留下任何後遺症。 低血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晨霈報導) 造成脂肪肝原因,包括飲酒過量、體重過重、有三高病史等都恐埋下致病原因,臨床上,急性和慢性肝炎也可能會同時合併脂肪肝問題;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湯昇曄指出,但因部分患者未有明顯徵兆,因此當演變為肝硬化時,就可能會出現黃疸、食道及胃靜脈瘤出血、肝昏迷等併發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女性兩年來反覆出現發燒發冷等症狀,呼吸時還伴隨單側胸部疼痛,多次就醫看診仍無改善,直到赴醫院檢查,經切片病例報告顯示為結核菌感染合併肉芽性發炎,確診為肋膜結核造成之肋膜積水;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胸腔內科醫師林敬凱指出,這名患者經由胸部超音波導引肋膜引流檢查的細菌培養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