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大病小病都往急診跑? 就醫有三大原則

大病小病都往急診跑? 就醫有三大原則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急診室是搶救生命的第一現場,24小時提供民眾緊急需要的醫療照護。不過,急診一直以來常有病人多、壅塞的現象,不只造成醫療人員沉重的工作負荷和壓力,也可能讓醫病關係變得緊張,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出三大重點,希望讓民眾對急診多一層認識,讓醫病溝通更順暢。

自我症狀評估 非必要不去急診

急診處理的是緊急的醫療需求,如果不是緊急需求,建議病人盡量不要到急診,以免讓自己暴露在感染風險下。但每個人對「緊急」的感受都不同,高雄榮民總醫院急診醫學科楊坤仁醫師說明,可先自我評估當下身體不適的狀態,若症狀出現的「頻率」和「嚴重度」,與平日有明顯差異,或出現呼吸困難、意識不清或疼痛難以忍受的情況,就要考慮到急診就醫。

錯誤觀念一籮筐 把資源留給更多需要的人

有些民眾去急診的目的是「吊大筒」(或稱打點滴),誤以為可幫助病情較快緩解,楊坤仁醫師解釋,點滴通常是生理食鹽水成分,除非是休克病人需要大量輸液之外,並沒有特別療效;也有部分民眾誤以為急診較容易排到住院病床,但除非病情急迫,否則急診安排病床並不會比較快,而且病人需要一直留在急診室等待,除了環境擁擠不舒適,也會使病人暴露在更多疾病風險之下。

配合檢傷分級 需耐心等候

相對於門診依掛號順序看診,急診是依「檢傷分類」級數來決定看診的優先順序。楊坤仁醫師說,一般來說,急診掛號後會先由檢傷護理師量測血壓、呼吸、心跳及血氧濃度等生命徵象,填寫檢傷分類表,再由醫師評估病人看診順序,優先處置病況危及生命者。

在病情需要時能享有寶貴的急診資源,是非常幸福的事,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急診資源寶貴,需要大家共同珍惜和維護,急診就醫前請自我評估必要性,就醫時記得說清楚當下病況,耐心等候醫師診斷治療,不做無謂要求,讓急診發揮最大的效益。

【延伸閱讀】

新冠疫情趨緩...心血管疾病患者別大意 不規律服藥是大忌!

兒童癌症症狀不明顯 基因檢測及早揪疾病

長期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新選擇

「血尿、莫名骨頭痛」 看3指標小心高風險攝護腺癌奪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29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健康飲食當道,富含營養的紫米、黑米等五穀雜糧廣受民眾喜愛,但有人發現,買回家的紫米以清水沖泡後,洗米水呈現紫紅色至深色,懷疑是否買到人工染色的產品。紫米、黑米富含花青素 清洗時易出現深淺不一顏色食藥署說明,紫米、黑米、黑芝麻是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因花青素是水溶性色素,清洗...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53歲陳姓男子,右腰痛了三天,因出現發燒症狀進而就醫,檢查後發現患者的闌尾發炎,但因為拖太久而破裂化膿,使得右下腹出現大範圍的膿瘍(假性腫瘤),醫師利用電腦斷層定位,緊急對膿瘍進行引流,症狀立即獲得改善。急性闌尾炎病程快 未及時就醫恐引敗血症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大腸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台灣國際醫療一直在全球頗具盛名,但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國之間的醫療援助也面臨挑戰,台灣於3/19實施邊境管制措施,但相較於其他國家疫情相對穩定,仍有餘裕提供海外患者一線生機。台北榮總今年5月即收到一名38歲美籍女性的求助,需要進行骨髓移植,在外交部、AIT、衛福...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境外移入新增3例,國際新冠病例累計突破3千萬!今(19)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佈,新增3名境外移入個案,分別由菲律賓、緬甸、日本入境,都已在醫院隔離治療,昨(18)日全球新增個案高達31.5萬,可能是疫情暴發以來最高1天,累積病例約3千萬人。 20多歲菲律賓男入境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