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失智等於老化? 國健署這樣說

失智等於老化? 國健署這樣說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3秒就一位 失智人口逐年增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平均每3秒就有一名失智症患者。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指出,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不足,最常見的錯誤認知如認為失智症是老化症狀之一、失智者皆會伴隨失能問題,無法自理生活等;但其實輕度失智者是可透過身旁家人或親友或環境之協助,參與社區活動,維持有品質的生活。

失智迷思多 政府積極推動失智症防治

王英偉署長進一步補充,民眾對失智者出現問題行為的恐懼而對疾病的污名化,不但妨礙求診意願,也造成已確診家屬的社會壓力。為此將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示範社區計畫,以失智者及家庭照顧者為中心發展生活圈,使失智者感受到歸屬感並對社區有所貢獻,且降低可改變的罹患失智症之風險,並藉社區網絡連結以擴展失智社區照顧服務資源,讓失智者及家庭照顧者都能在社區內就近找得到資源並使用服務。

與長照2.0結合 營造失智友善社區環境

衛生福利部呂寶靜政務次長表示,為充實失智症社區支持與照護網絡,社區照護迄今年6月已核定布建72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協助疑似失智個案儘速就醫確診,提升社區民眾對失智症之正確認知及友善態度、輔導據點進行失智照護人才培訓等;以及布建333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認知促進、緩和失智相關活動、家庭照顧者訓練及支持團體(輔導諮商)等,並與長照2.0間的結合,辦理失智識能公共教育、營造失智友善社區環境。

失智不是正常老化 輕忽警訊恐延誤治療時機

國民健康署提醒,如因「記憶力減退導致影響日常生活」,出現重複發問、重複購物或重複服藥,無論怎麼提醒也想不起來;或「出現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等,皆非正常的老化現象,應盡快至精神內科或記憶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和診斷。

9月「國際失智症月」 I Can:雖然失智,但我仍可以

9月份為「國際失智症月」,衛生福利部於日前首映宣導影片,「I Can:雖然失智,但我仍可以」,由失智者親自分享自身經驗,希望能打破一般民眾認為失智者總是需要被照護,無法自理生活的刻板印象,透過身旁家人、親友或社區鄰里、環境的共同照護與互相扶持,讓失智者仍可以持續參與社區活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939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龍眼乾」是很好的養生補品,尤其對腎臟很好,大家可善加利用,以下列與幾項用法,提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份量】一人份(一兩)【用法】一、有虛火時:龍眼乾+鹽(用水燉半小時)無痰、咳嗽者適用二、無虛火時:龍眼乾+鹽(用熱水沖泡15分鐘左右即可)幫助睡眠三、咳嗽有痰:枸杞+紅棗+龍眼乾(一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32歲的張先生,某次和朋友打籃球,腳踝著地時不小心扭傷,當場腫痛、瘀青。經醫師判斷後,沒有骨折,但建議使用護具固定腳踝,但張先生為求早日康復,特別到國術館整骨,3個月後又再和朋友打籃球,腳傷卻再度復發,緊急求助大醫院復健科門診。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部主任陳文翔表示,腳踝...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今年21歲的奕勝,在小學三年級時,因身體不適就醫,竟被確診為罕見疾病「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症」(PPH),從此無法從事劇烈運動,只能在家中接受教育。3年前因為病程持續惡化,在專業的評估下,奕勝接受肺臟移植手術,一度只能用葉克膜氧合器維持生命。所幸,現在的病情已好轉,僅需服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家住臺南的林女士,今年面對喪偶之痛,生活失去重心,心情持續低落,失去對生活的熱情。直到經友人介紹,加入橋南社區辦理的長者體能健促班,接觸了許多老年人關心的衛教議題,並參與DIY課程,讓生活開始有了樂趣,也順利幫助她重新與社會接軌。鹽水區衛生所指出,希望透過長者體能健促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