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嬰幼兒染疫跟你想得不一樣!無症狀比例高 食慾不振、腹瀉都是警訊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這一波本土疫情大爆發,染疫以及重症、死亡的高危險群雖集中在高齡長者身上,但新冠肺炎對於嬰幼兒的影響,跟你想得有點不一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品君就指出,嬰幼兒一旦染疫,臨床症狀以輕中症為主,無症狀比例也高於成人,但相較於成人有更多特異性症狀,如食慾不振、腹瀉、嘔吐等,都要格外注意。

新型肺炎對人體危害程度,可輕可重,目前臨床觀察從完全無症狀的輕微感染至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需要葉克膜的嚴重肺炎重症均有。且已知高齡、免疫系統不全或有系統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衰竭與肥胖等)族群是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

陳品君表示,兒童相較於成人,染疫比例較低,根據台灣及歐美新冠肺炎患者的數據顯示,兒童約占2到5%。重症相對比例也較低,義大利與美國致死率約0.1%。

臨床報告重症者多為小於1歲或具有潛在病史,如心臟疾病、糖尿病、肥胖、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家長務必要有認知,心肺相關自體免疫疾病兒童最需要小心。好消息是,目前台灣尚無兒童新冠肺炎死亡案例。

感染新冠肺炎,陳品君指出,嬰幼兒染疫臨床症狀以輕中症為主,無症狀比例也高於成人;常見症狀以發燒、咳嗽、無力、肌肉痛等;但相較於成人更多特異性症狀,如食慾不振、腹瀉、嘔吐等。

陳品君說,雖然兒童相較於成人,屬於低感染率與嚴重度較輕的一群,但近期英國和美國出現了與新冠病毒有關的非常罕見兒童炎症綜合症(MIS-C)病例,引起醫學界關注。MIS-C的症狀會出現在感染數周後,也可能發生在無症狀感染的兒童中,臨床症狀類似川崎氏症,會造成全身皮疹、結膜炎、口部粘膜發紅、腹痛、腹瀉,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心血管功能,造成急性心臟衰竭或冠狀動脈擴張。

如何觀察孩子有沒有變成重症的傾向呢?陳品君強調,如果感染過程中,有發現小朋友高燒不容易退,或是燒退了,但是精神、活動力不好,或是有食慾不佳、嘔吐、腹瀉、脫水的症狀,以及呼吸困難,就是重症預兆,需儘快就醫。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疫情困境?未滿18歲遠距諮商不合法 心理師怨:卡住3萬學生求救路

吃得安心嗎?禁反式脂肪滿3年 全台最新市售檢驗結果出爐!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一早醒來,下床腳踏地的第一步卻是痛到不行,這是什麼狀況?佑康復健科診所院長張凱翔醫師表示,這就是足底筋膜炎的典型症狀,建議盡快就診治療,以免病情惡化。  足部的構造是非常複雜的,一隻腳有26塊骨頭,彼此間以骨膜、韌帶、肌肉、筋膜互相連結牽引,以維持足部的運作。然而,久站、運動過量、過量負重、自然老化...

閱讀詳情 »

ADHD過動症從字義來說必須要有注意力缺失/過動/容易衝動的三個條件來定義。如果這些況在孩子的課業上持續6個月並且有6項或6項以上的行為,家長們就要注意了,可能需要帶孩子做進一步的評估。   在注意力缺失的方面,包括: 在生活中常常粗心大意,常不注意細節,愛出錯。 生活中無法持續注意做事...

閱讀詳情 »

18歲的小明本來都很健康,6歲時有一次發燒、喉嚨痛,爸爸媽媽不以為意,並沒有帶去看醫師,兩個星期之後,小明覺得很不舒服,爸爸媽媽帶小明到大醫院就診,醫師聽診聽到小明出現心雜音,最後診斷是A型鏈球菌引起的風濕性心臟病,醫師告訴媽媽,因為小明心臟辦膜有受損,為了要避免這個病複發,小明終身可能都需要給予...

閱讀詳情 »

心臟疾病是國人僅次於癌症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全台平均每十位死亡人口中,就有1位是死於心臟問題。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暨心臟內科趙書平醫師表示,冠心病與飲食與肥胖的關聯性高,每年逾15,000人因心臟疾病而離世,不可不慎。  心臟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二,而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則是最常見的心臟疾病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