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小車禍勿輕忽 創傷性脾臟損傷恐要命

小車禍勿輕忽 創傷性脾臟損傷恐要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位46歲的男性患者車禍,被送至衛福部彰化醫院,診斷為脾臟撕裂傷3級,生命徵象穩定,但由於電腦斷層有發現大量腹腔積血,接受脾栓塞治療。另一位15歲的男性患者也是車禍被送醫,診斷也是脾臟撕裂傷3級,生命徵象穩定,但未發現大量腹腔積血或顯影劑外漏,先接受觀察治療。衛福部彰化醫院一般外科李忠懷醫師表示,脾臟創傷主要處理原則是及時診斷和處理可能危及生命的出血。

常見鈍性創傷問題 多為脾、肝兩器官

李忠懷醫師表示,脾和肝是鈍性創傷後最常受傷的腹內臟器。但六成的患者中,脾臟是唯一受傷的器官。據統計,3%腹部鈍性創傷患者可能伴有腹內中空臟器損傷。對腹部創傷患者的評估通常利用急診超音波(FAST)及電腦斷層掃描。

脾臟位於左上腹後外側,並位於胃大彎的外側,也是一種主要的淋巴組織器官,佔全身淋巴組織總量的1/4。脾臟創傷主要處理原則是及時診斷和處理可能危及生命的出血,脾臟損傷最常發生於車禍造成的鈍性創傷,但也可能因為跌倒,運動傷害或被毆打所造成。穿刺性脾臟創傷因為有肋骨保護不如鈍性損傷常見,醫源性脾臟損傷則常見於結腸切除術。

大於55歲患者 栓塞治療相對禁忌

李忠懷醫師表示,對生命徵象不穩定患者,急診超音波有發現出血或廣泛性腹膜炎,緊急剖腹探查為首要選擇;對生命徵象穩定患者,若脾臟損傷程度為1-3級且無合併其他腹內損傷,無活動性顯影劑外滲,則可先觀察治療。

對於55歲以上的患者栓塞治療是相對禁忌,因為脾囊外膜隨著年齡增長(年齡>55歲)變薄,所以當脾臟損傷大於3級時,脾臟外膜收縮止血成功率較低,就算做血管栓塞成功止血率也較低。他提醒,所有脾臟損傷病人須臥床休息,在24小時內每6小時追蹤一次血紅素。

脾、肝創傷患者 必須持續追蹤及檢查

李忠懷醫師說明,患者至少在頭24小時內禁食,住院過程中不會常規進行重複電腦斷層影像檢查。但血紅素下降,腹痛增加,左肩痛,發熱等狀況才會考慮。出院後,患者一般不得參加高風險的活動,如滑雪,登山車,跳傘,摔跤,生存遊戲。

此外,對於脾切除患者,理想的情況是在脾切除術前14天或後14天,給予接種疫苗以獲得最大的免疫效果。術後14天延遲接種可增加抗體反應,但臨床上在出院時幫患者接種疫苗最方便。脾切除病人每年需接受流感疫苗接種。

【延伸閱讀】新基因檢測技術 全方位照護腸道健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53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體重破百的老翁罹患糖尿病已有20餘年,糖化血色素(HbA1c)高達近10%,過去一直誤以為胰島素與洗腎有關,始終抗拒施打,直到出現嚴重蛋白尿與下肢水腫等明顯腎病變症狀後,才一改對胰島素的成見,開始接受治療。不過,也由於血糖過高,即使加強胰島素劑量,僅改善飯前血糖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延燒,日前中國抗煞專家北京大學醫院醫師王廣發,因為治療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病患,不幸被感染,推論是沒有配備防護眼鏡,病毒透過眼睛傳染。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呼籲,疫情期間少戴隱形眼鏡,可戴一般眼鏡,來保護眼結膜。究竟配戴隱形眼鏡是...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彰化報導】武漢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國內確定個案也逐漸增加中。許多企業、醫院、政府機關、公共場所均設置乾洗手區,入內之前必須使用酒精性乾洗手液來消毒雙手,醫師提醒,噴在雙手手心後,必須搓揉至少20秒,才能達到殺菌效果。   彰化基督教醫院感染預防暨控制中心組長賴惠雯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口罩實名制在各健保特約藥局開賣後,健保署為回應各藥師之努力及建議,於近日開發「防疫口罩管制系統_進銷存查詢」功能,方便藥師能於在系統上即時查詢當日口罩剩餘量,並且鼓勵藥局輸入販賣口罩的時間,有助於透過民間社群運用健保署的開放資料,讓民眾利用各口罩地圖查詢藥局何時開始販賣口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