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工作提神「三寶」變「三害」 他下咽癌食道癌接二連三來

▲(照/亞大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為了工作提神,一名56歲的茶農,從年輕就養成抽菸、喝酒、嚼檳榔的習慣,且過去40年來「三寶」幾乎不離身,沒想到導致胃潰瘍、吐血及腹痛接連而來,2年前又發現罹患早期下咽癌,雖透過化療和放療後痊癒,但日前追蹤又發現早期食道癌上身。

真的要戒「三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曾晟恩表示,像該名男子為了工作提神,養成依賴抽菸、喝酒、嚼檳榔的習慣,也讓癌症接二連三來報到。

一開始是去年因身體不適,透過胃鏡發現咽喉癌第二期,好不容易熬過化療及放療一年半後,腫瘤完全消失,日前胃鏡追蹤又發現下段食道也有一片表淺性癌症,確診為早期食道癌,經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ESD)治癒,幸運的不需切喉嚨及食道。

曾晟恩說,在口腔下咽、肺部、呼吸道以及消化道等區域,像這樣同時或接二連三產生原發癌,且大多是鱗狀上皮細胞癌的例子,背後原因就是此區域的上皮細胞長期暴露於「香、檳、酒」等致癌物,罹癌風險硬比一般人高123倍。

曾晟恩提醒,早期食道癌幾乎沒有症狀,但當出現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咳嗽、體重減輕、食物逆流、貧血、頸部異常腫塊等症狀時,代表病程已進入中晚期,且在消化道癌症中,食道癌存活率並不高。唯有早期偵測癌細胞並接受治療,預後效果才比較好。

曾晟恩強調,由於食道癌早期不易發現,建議有食道癌家族史,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超過10年者,或是曾經罹患頭頸癌的民眾,每年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非高危險族群者,可視個人情況,每2至3年接受胃鏡檢查即可。除了戒除菸、酒、檳榔之外,日常飲食應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少吃加工醃漬類食品、維持適當體重與口腔衛生,能降低罹患食道癌機率。

照片來源:亞大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1成被隔離者出現情緒困擾! 醫師要你小心「3種情緒」警訊

變換不同藥都無效? 台灣30%胃食道逆流患者枉吃胃藥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本土共31例,台北市、新北市皆為13例。陳時中表示因環南市場疫情已獲控制,聯合前進指揮所將於今天解編。關於北市最新疫情及防疫作為,由台北市長柯文哲15:30記者會說明。(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延伸閱讀】 快新聞/死亡添6例!2例均為30多歲男性 累計736人病逝 快新聞/...

閱讀詳情 »

台灣連日來維持30餘例本土個案,確診數不見緩降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坦言,越往平坦越難,就好像考試八、九十分容易,再往上進一步、一步一步難。台灣連日來疫情趨緩,本土新增個案維持30餘例,但攤開數據不見緩降,有媒體在記者會上追問「台灣連日來維持三十餘例,沒有緩降期?」陳時中說,數字越...

閱讀詳情 »

13∼17世紀之間,歐洲流行黑死病,疫情在1664年∼1666年間達到巔峰,僅倫敦一地就有約十萬人喪命,佔當時倫敦市總人口的1/4。位於曼徹斯特東南側的伊姆村,當時是一個慘遭黑死病蹂躪的村莊,你能看見的是空蕩蕩的街道和塗抹著白色十字架的大門,在那緊閉門後會有奄奄一息的人在哀泣。 當地...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何豪毅 韓羽婕 李文成/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0)日公布國內新增3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1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新增6例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死亡病例中一名男性30多歲患者列為「其他原因」,疾管署證實,這名患者是因隔離期延長,精神不穩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