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帕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專利! 他初次發病時年紀僅40歲

帕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專利! 他初次發病時年紀僅40歲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為提升民眾對「帕金森氏症」的重視,每年的4月11日訂為世界帕金森日(World Parkinson's Day)。北醫附醫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帕金森氏症是第2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僅次於失智症,好發年齡為50至60歲,年紀越大,盛行率越高,65歲以上者盛行率約1%,年過80,則比率提高至2%至4%。


不僅止於手抖 撲克臉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早期症狀


原本笑臉迎人、和藹可親,如果表情逐漸變得僵硬,常不自覺地擺出臭臉、撲克臉,小心這可能就是早期帕金森氏症的症狀。葉篤學提醒,帕金森氏症表現不僅止於手抖、肢體遲緩,容易跌倒,表情變化也是重要觀察指標。


葉篤學說明,帕金森氏症初期,以行動舉止異常為主,當處於靜止狀態時,單邊手部不自覺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此外,臉部表情僵硬,不再笑口常開,有如撲克臉,少部分病有走路時,習慣單手橫放於胸前,宛如拿破崙。


帕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疾病 年輕型患者與致病基因有關


「帕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疾病」葉篤學說,就曾收治1名30多歲的帕金森氏症患者,在這類年輕型患者中,有4分之1至3分之1與帕金森氏症相關致病基因有關。


葉篤學提到1名患者張先生,他初次發病時年僅40歲,當時手部顫抖、走路拖行、動作緩慢,以為是脊椎病變壓迫神經所致,不料,檢查後確診為帕金森氏症,需持續服用藥物,延緩病情惡化。


這一用藥就是10幾年,今年50餘歲的他病情明顯變差,走路不穩,容易踢撞,常常跌倒,連工作也受到影響,所幸完成深部腦刺激手術後,步態平穩許多,還想挑戰路跑活動。


深部腦刺激手術 可重整運動迴路


北醫兒童神經外科主任陳淑美表示,早期帕金森氏症患者藥物治療效果不錯,仍可維持正常生活與工作能力,但幾年後,有些病友出現藥物併發症,藥效衰退,出現奇特開關現象,例如,走在馬路上,突然定住,有如木頭人,必須考慮深部腦刺激手術。


陳淑美說,深部腦刺激手術是在病人腦部植入微電極,持續釋放高頻,刺激深層腦核,藉由重整運動迴路,改善手抖、四肢僵硬、缺乏臉部表情等症狀。


並非所有帕金森氏症的病人均適合接受這類外科手術,陳淑美說,適用對象為發病7至12年後,出現藥效衰退,引發開關現象和異動症,才會評估是否需要施以外科手術。


早期正確診斷、用藥 多數患者能改善症狀維持生活品質


日前國許多大型醫院均有能力執行深部腦刺激手術,而健保署則於2015年納入部分給付電池刺激器,2019年起給付全套器材含植入電極與電池刺激器,大幅降低病友負擔。


葉篤學強調,只要早期正確診斷、用藥,配合運動,並樂觀面對疾病,多數帕金森氏症患者在病發10至20年內,均能改善症狀,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


更多NOW健康報導
▸包皮紅腫推不開別隱忍 包皮槍環切吻合器讓小弟出頭天
▸運動傷害當下冰敷?熱敷? 這幾種情況增生療法助修復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癌症患者不能缺少營養支柱 癌友營養補充補對了嗎?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楷婷報導)醫藥科技蓬勃發展,為提供病患更安全且優質的藥品,泰合生技目前正在研發口溶薄膜片與貼片藥物;所研發的新藥,將可為癌症病患、阿茲海默症與過動症帶來更安全有效的醫療照顧。口溶薄膜片被應用在癌症化療止吐上,可置於舌下以利吸收。因為癌症治療過程中,會出現噁心、嘔吐,或是病患抗拒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楷婷報導)美國男星羅賓‧麥洛林‧威廉斯(Robin McLaurin Williams)曾以《心靈捕手》一片榮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但卻驚傳在美國當地時間11日,被人發現陳屍在加州的自家住宅,享年63歲。他長期受到重度憂鬱症所苦,目前證實是窒息死亡。很多人總羨慕舞台上的光環,但卻忘...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楷婷報導)你知道不能只光看臉上有沒有皺紋,來決定自己是否年華老去,還要考慮骨架支撐度、軟組織,或是膠原蛋白是否流失。開業醫曾柏昌院長結合中國傳統「穴位」具修復功能的概念,運用於醫學美容領域上,結果發現,將玻尿酸、聚左旋乳酸等醫美常用針劑,直接施打在「有效益」的穴位點上,「逆齡」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