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帕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專利! 他初次發病時年紀僅40歲

帕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專利! 他初次發病時年紀僅40歲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為提升民眾對「帕金森氏症」的重視,每年的4月11日訂為世界帕金森日(World Parkinson's Day)。北醫附醫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帕金森氏症是第2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僅次於失智症,好發年齡為50至60歲,年紀越大,盛行率越高,65歲以上者盛行率約1%,年過80,則比率提高至2%至4%。


不僅止於手抖 撲克臉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早期症狀


原本笑臉迎人、和藹可親,如果表情逐漸變得僵硬,常不自覺地擺出臭臉、撲克臉,小心這可能就是早期帕金森氏症的症狀。葉篤學提醒,帕金森氏症表現不僅止於手抖、肢體遲緩,容易跌倒,表情變化也是重要觀察指標。


葉篤學說明,帕金森氏症初期,以行動舉止異常為主,當處於靜止狀態時,單邊手部不自覺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此外,臉部表情僵硬,不再笑口常開,有如撲克臉,少部分病有走路時,習慣單手橫放於胸前,宛如拿破崙。


帕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疾病 年輕型患者與致病基因有關


「帕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疾病」葉篤學說,就曾收治1名30多歲的帕金森氏症患者,在這類年輕型患者中,有4分之1至3分之1與帕金森氏症相關致病基因有關。


葉篤學提到1名患者張先生,他初次發病時年僅40歲,當時手部顫抖、走路拖行、動作緩慢,以為是脊椎病變壓迫神經所致,不料,檢查後確診為帕金森氏症,需持續服用藥物,延緩病情惡化。


這一用藥就是10幾年,今年50餘歲的他病情明顯變差,走路不穩,容易踢撞,常常跌倒,連工作也受到影響,所幸完成深部腦刺激手術後,步態平穩許多,還想挑戰路跑活動。


深部腦刺激手術 可重整運動迴路


北醫兒童神經外科主任陳淑美表示,早期帕金森氏症患者藥物治療效果不錯,仍可維持正常生活與工作能力,但幾年後,有些病友出現藥物併發症,藥效衰退,出現奇特開關現象,例如,走在馬路上,突然定住,有如木頭人,必須考慮深部腦刺激手術。


陳淑美說,深部腦刺激手術是在病人腦部植入微電極,持續釋放高頻,刺激深層腦核,藉由重整運動迴路,改善手抖、四肢僵硬、缺乏臉部表情等症狀。


並非所有帕金森氏症的病人均適合接受這類外科手術,陳淑美說,適用對象為發病7至12年後,出現藥效衰退,引發開關現象和異動症,才會評估是否需要施以外科手術。


早期正確診斷、用藥 多數患者能改善症狀維持生活品質


日前國許多大型醫院均有能力執行深部腦刺激手術,而健保署則於2015年納入部分給付電池刺激器,2019年起給付全套器材含植入電極與電池刺激器,大幅降低病友負擔。


葉篤學強調,只要早期正確診斷、用藥,配合運動,並樂觀面對疾病,多數帕金森氏症患者在病發10至20年內,均能改善症狀,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


更多NOW健康報導
▸包皮紅腫推不開別隱忍 包皮槍環切吻合器讓小弟出頭天
▸運動傷害當下冰敷?熱敷? 這幾種情況增生療法助修復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癌症患者不能缺少營養支柱 癌友營養補充補對了嗎?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台中一名45歲陳姓男子,長期酗酒超過20年,日前連續4天僅喝酒未進食其他食物後,開始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送往豐原醫院診斷發現,罹患敗血性肺栓塞且合併多重器官衰竭,病情危急;所幸在經過肝膽腸胃科、胸腔內科、感染科等積極搶救後已順利出院。豐原醫院肝膽腸胃科楊聰鎰主任表示,這名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乳癌病友不必灰心,乳房切除可重建!」藝人郭靜擔任雅芳承諾親善大使,義賣粉紅絲帶手鍊,為台灣乳房重建協會募集乳癌病患乳房重建手術基金,音樂製作人陳建寧也率先認購100組,拋磚引玉。據統計,國內有高達9成的女性知道乳癌切除可以重建,實際上卻只有近6%的女性重建。台灣乳房重建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家有過敏兒,可得要在夏末初秋時節特別小心!小兒科醫師指出,台灣有八成以上的過敏原都是塵蟎,而且在夏末初秋時,塵蟎繁殖的最快;所以,在夏末初秋時,是氣喘最容易發作的季節,家長要多加注意。幾波颱風、豪雨侵襲,天氣逐漸轉涼,過敏原蠢蠢欲動;新竹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盧英仁表示,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控制與運動健康管理不易,常有大吃大喝,缺乏運動等狀況,導致血糖失控。根據統計,在臺灣,約有170萬名的糖尿病患者,且當中將近七成因為沒有正確的控制血糖值,導致糖化血色素未控制在7以下,而遭受到可怕的併發症威脅;可見血糖的控制,一直是患者與家屬對抗糖尿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