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帕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專利! 他初次發病時年紀僅40歲

帕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專利! 他初次發病時年紀僅40歲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為提升民眾對「帕金森氏症」的重視,每年的4月11日訂為世界帕金森日(World Parkinson's Day)。北醫附醫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帕金森氏症是第2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僅次於失智症,好發年齡為50至60歲,年紀越大,盛行率越高,65歲以上者盛行率約1%,年過80,則比率提高至2%至4%。


不僅止於手抖 撲克臉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早期症狀


原本笑臉迎人、和藹可親,如果表情逐漸變得僵硬,常不自覺地擺出臭臉、撲克臉,小心這可能就是早期帕金森氏症的症狀。葉篤學提醒,帕金森氏症表現不僅止於手抖、肢體遲緩,容易跌倒,表情變化也是重要觀察指標。


葉篤學說明,帕金森氏症初期,以行動舉止異常為主,當處於靜止狀態時,單邊手部不自覺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此外,臉部表情僵硬,不再笑口常開,有如撲克臉,少部分病有走路時,習慣單手橫放於胸前,宛如拿破崙。


帕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疾病 年輕型患者與致病基因有關


「帕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疾病」葉篤學說,就曾收治1名30多歲的帕金森氏症患者,在這類年輕型患者中,有4分之1至3分之1與帕金森氏症相關致病基因有關。


葉篤學提到1名患者張先生,他初次發病時年僅40歲,當時手部顫抖、走路拖行、動作緩慢,以為是脊椎病變壓迫神經所致,不料,檢查後確診為帕金森氏症,需持續服用藥物,延緩病情惡化。


這一用藥就是10幾年,今年50餘歲的他病情明顯變差,走路不穩,容易踢撞,常常跌倒,連工作也受到影響,所幸完成深部腦刺激手術後,步態平穩許多,還想挑戰路跑活動。


深部腦刺激手術 可重整運動迴路


北醫兒童神經外科主任陳淑美表示,早期帕金森氏症患者藥物治療效果不錯,仍可維持正常生活與工作能力,但幾年後,有些病友出現藥物併發症,藥效衰退,出現奇特開關現象,例如,走在馬路上,突然定住,有如木頭人,必須考慮深部腦刺激手術。


陳淑美說,深部腦刺激手術是在病人腦部植入微電極,持續釋放高頻,刺激深層腦核,藉由重整運動迴路,改善手抖、四肢僵硬、缺乏臉部表情等症狀。


並非所有帕金森氏症的病人均適合接受這類外科手術,陳淑美說,適用對象為發病7至12年後,出現藥效衰退,引發開關現象和異動症,才會評估是否需要施以外科手術。


早期正確診斷、用藥 多數患者能改善症狀維持生活品質


日前國許多大型醫院均有能力執行深部腦刺激手術,而健保署則於2015年納入部分給付電池刺激器,2019年起給付全套器材含植入電極與電池刺激器,大幅降低病友負擔。


葉篤學強調,只要早期正確診斷、用藥,配合運動,並樂觀面對疾病,多數帕金森氏症患者在病發10至20年內,均能改善症狀,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


更多NOW健康報導
▸包皮紅腫推不開別隱忍 包皮槍環切吻合器讓小弟出頭天
▸運動傷害當下冰敷?熱敷? 這幾種情況增生療法助修復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癌症患者不能缺少營養支柱 癌友營養補充補對了嗎?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飛蚊症是指眼前有黑點飄動,這種不明飛行物,它的形狀可以是點狀(如黑點、沙子、水泡、氣泡、魚卵)、可以是線狀(如黑絲、棉絮、頭髮、蜘蛛網、魚鉤)、可以是面狀 (如圓圈、黑影、蜜蜂、蚊子),甚至立體的(如雲朵狀、下雨般、蝗蟲成群、墨汁一團)。不管病患如何形容,我們都通稱「飛蚊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蔡主任,我心臟一直砰砰跳,跳好快,我都快呼吸不過來…」當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蔡青峰一聽到門診病患有上述症狀,就會提高警覺,並抽絲剝繭找出背後病因。蔡青峰主任觀察到,當病患心跳非常快,且心跳很不規則,病患大多了解他們患有「心律不整」,但多數人不了解,這類臨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發炎疾病,由於免疫系統的失衡,導致發炎,進而破壞髓鞘與神經。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部醫師孫苑庭表示,「多發性」可分為空間與時間上兩部分,空間上的多發,是指中樞神經系統的各處皆有可能受到免疫系統的攻擊;若是侵犯到視神經,便造成視力模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一名50歲男性與第二任太太婚後還想規劃生育,卻發現自己進入男性更年期。經求診與接受補充新劑型睪固酮治療後,原本對運動興趣缺缺的他,更聽從醫師建議在家中安裝跑步機,不僅漸漸享受跑步的樂趣,也發現自己性生活更加圓滿,重拾健康與活力。台中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陳卷書指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