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年輕、不喝酒肝臟照樣遭殃! 30歲「甜點系男子」吃出重度脂肪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我這麼年輕又不喝酒,為什麼肝會出問題?一名30歲的男性工程師,平時因工作壓力大,最愛在閒暇之餘,大吃甜點、零食來抒發壓力,堪稱是不折不扣的「甜點系男子」,外型看起來中等身材的他,近期到醫院健康檢查卻發現已有重度脂肪肝,報告裡更驚見肝功能已經發生異常、血脂肪也全數超出標準值。

該名工程師的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影像,整個肝臟已呈現白色霧濛濛一片,自認年輕又沒有飲酒等壞習慣的他,疑惑到底發生什麼問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說,肝臟演變成脂肪肝的原因,可分兩大類,包括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部分的人對於肝臟的認知,都認為過度飲酒才會造成肝臟的傷害,事實上現代人飲食較精緻、活動量少,導致三高症狀(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肥胖等文明病找上門,也就容易引發非酒精性脂肪肝。

像該名工程師就因為長久的不良飲食習慣,飲食精緻、且高熱量,造成罹患脂肪肝的機會大幅提升。梁程超警告,當飲食所攝取的熱量過多時,就容易轉換為脂肪儲存在肝臟中,當脂肪超過肝臟5%以上時,就稱為脂肪肝。

國內統計,國人常見的糖尿病、肥胖、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等疾病經常併發脂肪肝。尤其隨著飲食西化,國人罹患脂肪肝的比例越來越高,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11.4到41%。

梁程超提醒,脂肪肝雖然常見,但千萬勿輕忽,有脂肪肝的患者中,約有1到2成會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約2成5到5成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功能的肝硬化以及肝癌,陷入所謂的「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病三部曲。

脂肪肝目前沒有有效藥物,且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多數人是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有脂肪肝。梁程超建議,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應調整良好飲食習慣,減少高熱量、精緻碳水化合物及甜食攝取,培養運動習慣和控制體重達到改善。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首見空姐染疫!延長檢疫14天? 陳時中吐真話「華航大概就關了」

首例!華航機師打疫苗9天後仍發病 離疫苗發揮效果「晚了關鍵數日」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疫情指揮中心今(6)日新增335例本土及8例校正回歸,其中高雄新增3例。高雄市下午舉行疫情記者會,高雄市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說明, 2例是小港的家族群聚,而另外一例為軍人,在北部室友確診後未被及時匡列,開車返回高雄才被匡列為居家隔離對象。潘炤穎指出,案11253、案11254是高雄市小港區的家族群聚...

閱讀詳情 »

國內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嚴峻,新北市今日新增160例本土確診個案,比台北市還多。面對嚴峻疫情,是否會建議中央將疫情警戒標準升至4級,新北市長侯友宜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上表示,市民低度活動加上盡快篩檢,相信確診數會下降。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天主持防疫應變會議會後線上記者會時說...

閱讀詳情 »

國內疫情嚴峻,疫情指揮中心今(6)日公布新增335例本土及8例校正回歸。然而6月12日起就是端午連假,為避免人潮大量移動造成防疫破口,高雄市長陳其邁宣布,將要求返鄉民眾自我健康管理,也呼籲用簡訊、視訊代替返鄉,愛護家人。端午連假將至,陳其邁表示,將要求返鄉民眾進行自我健康管理,詳細方案會在明、後天進...

閱讀詳情 »

台灣COVID-19本土確診爆發後,5月15日至6月15日期間,累計212例死亡、死亡率達2.19%,已高於全球平均。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6)表示,疫情高峰後的兩個禮拜,死亡也開始進入高峰階段,他坦言,染疫族群以中高年齡長者為主,且伴隨慢性潛伏疾病,也是死亡率偏高的因素。「台灣染疫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