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想念是什麼感覺? 孩子「分離焦慮」可以這樣做

想念是什麼感覺? 孩子「分離焦慮」可以這樣做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延續前幾個月介紹的情緒繪本-彩色怪獸 the color monster,今天要介紹的書是「我想念你」,這是「我的感覺系列書籍」當中的第一本,今天讓我們談一談「想念」這件事情。

吳宛亭諮商心理師表示,很多家長會帶著所謂「分離焦慮」的孩子來找心理師,因為擔心孩子面對分離時的焦慮不安影響了作息,甚至上學都要十八相送,會希望可以解除孩子這樣的分離焦慮。若要舒緩孩子的不安感,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好好面對這個感覺。(很多時候乍看以為是孩子的分離焦慮,但其實是其他更複雜的情緒在作祟。我們未來有機會再說說這部分吧!)

想念是什麼感覺?

若要開始跟孩子談「想念」,你是否也曾經有面對與一個人分開,發現自己好想念好想念的感覺,你記得那是什麼樣的感受嗎?酸酸的?苦苦澀澀的?是不是有時難熬到覺得快要爆炸了?發現還是只有自己一個人的孤單感受。你有好好經驗過自己想念的感覺嗎?還是用各種方式轉移了自己的注意力?

吳宛亭諮商心理師表示,如果你可以陪著孩子細細去經驗這個感覺,去多說說發生在什麼時間點、什麼樣的情境下,陪著孩子一起認識自己,也讓孩子感覺到被理解。甚至除了想念,還可以在重逢時,好好表達開心與喜悅。我們因為限制必須分開,但我們都有一樣想念彼此的心情,好像就沒有那麼孤單了。

放下「合理性」的期待

也許你會說「我只是出門一下,有那麼嚴重嗎?」,但對孩子來說就是那麼嚴重,尤其當孩子還在發展依附關係、建立安全感,還無法清楚心裡的一團漿糊時,這就是他的全部,分離傷心的強度可能跟我們成人的生離死別是不相上下的,畢竟孩子不知道家長會離開多久、會不會回來,跟成人現實世界中的「合不合理」無關。

陪伴學習分離&延宕滿足

孩子還在學習分離並延宕滿足,沒有太多方法幫忙自己面對這個感覺,而我們就可以利用這本繪本教教孩子,也許是有個小玩偶替代品可以拿在手上或是抱在懷裡,也許是進行小小的創作當作重逢的小禮物,也許是去看看分開的這段時間是不是還是有和其他人一起的快樂時光。這些都可以幫忙孩子知道,我在想念的同時,我還是可以幫忙自己度過這段想念的時間。

吳宛亭諮商心理師表示,說再見,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孩子從小就在面對這件事情,面對一分開了就害怕可能就再也不見,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一次又一次的相信,一次又一次的傷心,才會慢慢建立起對自己與別人的信任。但孩子很真心的反應也很值得我們大人學習,我們對於分離太習以為常,但每次的分開,真的那麼理所當然的重逢嗎?若我們面對分離也可以如最後一次般慎重,我們是不是會對彼此再溫柔一些?(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979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台灣每年約有20多萬大學畢業生踏入職場,面對有如戰鬥般的忙碌職涯生活,社會新鮮人更該重視自己的身體狀況。一份英國醫學雜誌報導就指出,高壓工作者容易有上班勞累、血壓增高及精神不振等狀況,罹患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比低壓工作者高了2.2倍。哈佛健診中心院長納祖德提醒,別仗...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近日來青少年社會事件頻傳,甚至有少年弒母、竹東少女焚屍命案,讓人不禁擔憂台灣的下一代到底怎麼了?家扶基金會指出這些行為偏差的青少年,可能都曾經歷過創傷事件而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對此家扶基金會做了全國性的問卷調查,探討青少年曾經歷的創傷事件。 青少年五大創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據推估,目前臺灣早發性失智症患者約有1.2萬人,因發病時患者可能正值壯年或擔任家中經濟支柱,往往給家庭帶來很大的衝擊,但早發性失智症鮮少被社會重視,不只政府提供的正式資源少,社區照護資源也趨近於零,早發性失智症家庭的聲音急需要被社會聽見。 身為家庭經濟支柱 罹病帶來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一名四十歲出頭男子,日前去做健康檢查時,眼壓有偏高的現象,因而進一步就醫檢查;結果經由OTC(視神經斷層)檢查,發現他的視神經層變薄,而且視野也有缺損,因而證實罹患青光眼,所幸尚在初期階段,只需用降眼壓藥控制。 老化和高度近視較易出現 收治該名男子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