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手抖不停是巴金森氏症 小心是「這」惹的禍

有些人拿手機拍照卻三不五時晃到,拿裝滿水的杯子走路水就會到處灑,吃飯時菜也總是掉滿桌!當有這些情形出現,不一定是平衡感不好,有可能是腦袋出了問題!手抖是個警訊,在台灣2000萬人口中,約每10萬人就有100多個人有震顫的情況。顫抖最常見的第一名病症就是「原發性震顫」,患者一開始可能輕微抖動不自覺,到了嚴重才注意到,引發的原因和焦慮、咖啡因、藥物都有關聯,如果放著不管,甚至會造成生活失能!TVBS《健康2.0》節目主持人鄭凱云表示:「出現手抖現象,不一定是巴金森氏症,還是找出原因對症下藥,千萬不能放棄!」

藝人黃仲崑從有記憶以來,他的父親就因為患有巴金森和阿茲海默症,所以手一直抖得很厲害。當意識到自己也是這種狀況時,第一個直覺想法就是遺傳。已經被手抖症狀困擾20幾年的他,雖然有去找腦神經內科,卻遲遲查不出原因,情況久了,他就開始害怕去人多的地方,因為手一抖起來,就被誤會是不是酒精中毒,也對社交產生了恐懼。像他前一陣子拍電影,有次要拍一個特寫,右手要抓住女主角的右手,因為抖到完全無法控制,最後找了別人的手來代替。導演就請副導演私    下調查一下,是不是黃仲崑有偷喝酒,是否有酒精中毒,這也讓他百般無奈。

彰濱秀傳神經外科張維傑主任表示,手抖的狀況不是癌症,並不會立即影響生命,但生理層面就是影響生活,一開始雖然還可以用藥物控制,但差不多兩年效果就不佳。影響比較多的會是心理層面,像是社交不敢聚餐感到自卑、不敢舀湯、不敢出門。張維傑提醒,當寫字、拿筷子時會手抖,可能是原發性震顫;若將雙手向前懸空伸直時手抖,或許是甲狀腺亢進或酒精中毒;而當坐著時,將前臂放在大腿上,手肘彎曲,掌心朝上,若有手抖情形,就要懷疑是不是巴金森氏症;試著用手指碰鼻子,靠近鼻子時,如果手會抖,就可能是小腦病變。

手抖不停是巴金森氏症 小心是「這」惹的禍

圖/TVBS提供

至於大家比較關心的,原發性震顫與巴金森氏症的差異,張維傑解釋原發性震顫靜止時不會抖,通常有動作時才會手抖,抖的部分在中指、無名指及小拇指。巴金森氏症手抖情形則是發生在靜止時,抖的部分在食指及大拇指,像是正在「數鈔票」或「搓丸子」。

手抖不停是巴金森氏症 小心是「這」惹的禍

圖/TVBS提供

要預防手抖,物理治療師葉懿昕表示,日常就要做手的有氧運動活化大腦。首先坐在椅子上,將五隻手指頭用力打開再握拳,可以訓練到指間肌肉,接著來玩「剪刀石頭布,都讓右手贏」,當左手出剪刀、右手就要出石頭;當左手出布、右手就要出剪刀;以此類推,訓練手指同時活化大腦,也可以幫助舒緩緊張情緒。要了解更多「肢體顫抖」的相關內容,請鎖定TVBS 56頻道每週六、日晚間7點《健康2.0》,節目中將有詳盡的示範和解說。

相關推薦

在進行性生活的過程之中,人體荷爾蒙的釋放使我們無法感到壓力。這個反應甚至可以維持數小時之久,直至荷爾蒙的水平回覆整個身體系統的正常水平之中。美國《女性健康》雜誌報導,性生活有20個好處,因此性生活不過不行! 1、有效減肥 30分鐘的性愛就可以燃燒200卡路里,能讓人輕輕鬆鬆地減去多餘脂肪,保持苗條、...

閱讀詳情 »

林女士很講衛生,經常用濕紙巾為自己1歲多的寶寶擦嘴擦手,覺得方便乾淨。然而最近,她看到微信朋友圈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不少濕紙巾中都含有丙二醇等成分。丙二醇是一種低毒化學溶劑,如果長期用濕紙巾擦手,再來拿東西吃,會導致有毒物質進入胃腸道,擦拭還會致嬰幼兒皮膚過敏”。她對此有...

閱讀詳情 »

講到南瓜你會想到什麼?南瓜不僅可以惡作具、做燈籠、杯子等,還可以變出多道營養滿分的美食佳餚呢!談到營養,你知道南瓜有哪些營養成分嗎?就讓Mary來跟大家分享吧!  黃澄澄的南瓜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其中β-胡蘿蔔素含量更是瓜類之冠!不僅如此,南瓜還含有維生素A、B、C、E、類黃酮素、甘露醇、果膠、多種...

閱讀詳情 »

1、癌症 癌細胞在35.0度的體溫下增殖最為活躍,而體溫如果超過39.3度,癌細胞將會死亡。相反,易得癌症的是食道、胃、大腸、肺、子宮和卵巢等管腔臟器。管道中空,所以細胞較少,而且還和溫度低於體溫的外部空氣有接觸。因此,管腔器官溫度較低。腸癌的原因就在於大腸只有在排便的時候才活動,而活動不足=溫度...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