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手腳關節反覆脹痛 生物製劑才控制

手腳關節反覆脹痛 生物製劑才控制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58歲的邱小姐,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雖然按時用藥,但病情時好時壞,2年前開始,手腳關節反覆脹痛,起身、下樓都需要家人攙扶;她回診檢查才發現,其發炎指數飆高,經醫師建議使用生物製劑,病情才獲得控制。

傳統藥物治療無效 生物製劑穩定控制

收治個案的壢新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楊宗翰指出,該病患確診類風溼性關節炎已逾4年,主要以口服劑DMARD搭配類固醇、止痛藥,但經抽血檢查卻發現,CRP、ESR指數升高1至2倍,顯示DMARD藥物已無效,因此申請使用生物製劑,以每月一次靜脈注射方式,經過8個月治療,其發炎指數下降且穩定控制。

類風溼性關節炎 個人化治療為趨勢

楊宗翰醫師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為慢性自體免疫機能失調疾病,好發年齡為30至50歲,女性發病的機率高出男性3倍以上。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供治療,且治療目標朝向「個人化治療」,依照病患的狀況調整用藥,或是給予新型生物製劑藥物合併治療,能夠確實控制病情。

生物製劑治療 有效控制病情

楊宗翰醫師說明,類風溼性關節炎病患,當使用傳統藥物免疫調節藥、消炎止痛藥等口服藥,治療效果有限時,經評估可申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可有效阻斷細胞激素或抑制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及B細胞,藉此達到控制病情的效果。

生物製劑種類多 多方評估選擇

目前市面上的生物製劑種類依不同機制分類有抗介白素6、抗腫瘤壞死因子、抗T細胞、抗B細胞等。楊宗翰醫師建議,可依施打方式、給藥頻率、治療後療效、施打後是否有抗藥性、施打方便性等,方面做為選擇的依據。

早期發現、積極治療 避免殘障失能

楊宗翰醫師強調,多數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早期發現、積極治療,都可穩定控制病情、緩解症狀,避免病情惡化,關節變形導致殘障失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678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預防結核疫情傳播!疾管署宣布,明年(2017年)1月1日起,擴大潛伏結核感染診斷及治療服務對象,預估將提供2萬7000人次檢驗,以及6400人治療服務,可望避免640人發病。 潛伏結核感染者可能發病 根據文獻資料顯示,結核病接觸者若遭受感染成為潛伏結核感染者,2年內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有媒體報導「輸愛滋血成醫療人球」,引發民眾恐慌!疾管署發布聲明,澄清絕無此事,目前血液基金會採取新式篩檢方式,檢驗空窗期僅11天,感染愛滋機率為200萬分之1,從2013年至今,沒有發生任何輸血感染愛滋病毒個案。 歷年輸血感染愛滋共24人 根據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國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50多歲的尹女士,從小四肢經常疼痛,走路就像針在刺,看遍各大醫院都找不出原因,長大後又併發心律不整。日前經由基因遺傳檢驗,才確診罹患罕病「法布瑞氏症」,使用酵素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 走路如針刺 曾誤認為B群不足 收治個案的台北榮民總醫院遺傳諮詢中心主任牛道明指出,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新年即將到來,年終歲末跨年趴、迎曙光,各項熱鬧活動接續登場,一名30多歲的男子,因為參加晚會加上熬夜打麻將,等到隔天一覺醒來,「足底筋膜炎」及「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竟然同時發作,腳底劇痛加上肩頸、腰背劇痛,讓他只好趕緊求醫。 避免固定站立 左右腳分攤重量 脊椎外科醫院治療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