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排便一臉痛苦?兒童便秘這樣做 8成半年後免依賴軟便藥

▲(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裡小寶寶排便時,總是一臉用力又痛苦的樣子?大便還一顆一顆像羊大便?家長當心「兒童排便障礙和便秘」找上門了,醫師提醒,最好在發生3個月內應及早治療,臨床經驗顯示,只要及早介入、積極處理,日後治療成功的機率較高,約8成左右在治療6個月後,能夠症狀緩解而不再需要持續使用軟便藥物。

一名1歲大的新生兒就因為快一周沒有排便,被家長緊張帶往就醫,一見醫師就提及寶寶排便時,常常表情猙獰,大便也都一顆一顆的,擦屁股時,衛生紙上還有血,媽媽非常擔心是不是便秘了或者是腸子有問題?

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許瑋芸表示,根據統計,全球約有3至10%孩童有便秘問題,症狀包括:排便疼痛、滲便、腹痛腹脹或食欲不振;而門診中大部分的兒科病人都屬於功能性便秘,只有不到1成的排便障礙肇因於腸道神經與蠕動功能異常。

臨床診斷功能性便秘,小於4歲嬰幼兒,只要出現一周內排便2次以下、糞便滯塞、排便疼痛或困難、直徑過粗的糞便、直腸內有大的糞塊等症狀,超過2項、持續1個月以上就達標準。大於4歲者,則再多每周1次以上的滲便、有過憋住大便的姿勢或意圖的指標,且每周有2項以上症狀、持續逾1個月(排除腸躁症之後)。

許瑋芸表示,便秘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其中特別好發於「4到6個月大添加副食品」、「戒尿布時期」、「開始上學後」3個時期,可能因為副食品含水分和纖維質不足,或如廁訓練、上學壓力讓孩童不敢排便,造成糞便滯留。

許瑋芸強調,排便障礙與便秘是兒童最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之一,多數為飲食及排便習慣不良所致,若已診斷便秘,建議及早介入處置,積極的重建良好的生活作息,必要時輔以軟便藥物,以提高日後便秘治療的成功率。此外,上廁所時不要同時進行其他會分心的活動,如:玩玩具、看手機或平板電腦、看書等。

照片來源: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產婦死亡主因篩檢偵測率失真? 長庚與亞洲6地建立亞洲特有資料庫

居家檢疫客不能住一般旅館了! 只有「獨棟、分層」防疫旅館能收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早開打第三劑,只要是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且滿5個月的1到3類對象,都可接種莫德納疫苗作為追加劑,台大醫院院方今(6)日就安排醫護人員開始施打第三劑,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也在一早9點前就順利施打完畢,他也呼籲處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快點打好打滿第...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已經趨緩的本土疫情,在國際間新變種病毒Omicron竄起之後,再添新威脅,也讓中央到地方紛紛加緊「催打」疫苗的速度,台北市衛生局今(6)日公布最新統計,設籍台北市12歲以上民眾、尚有37萬人連第一劑疫苗都還沒有打,呼籲民眾盡速接種疫苗,完備保護力。而台北市也祭出1...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性騷擾近年激增亦備受關注,根據衛福部統計,2020年性騷擾申訴案件總計1219件,排名前3大性騷擾行為依序為:「趁機親吻、擁抱或觸摸胸、臀或其他身體隱私部位」(41.26%)、「展示或傳閱色情圖片或騷擾文字」(16.65%)及「羞辱、貶抑、敵意或騷擾的言詞或態度」(1...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現代人的社交活動有一大部分已經從實體轉向網路,但隨著上網時間更長,「網路霸凌」的現象也加鉅了,在台灣,尤其流行各種大大小小「靠北XX」網路社群,但國內最新調查就發現遭受網路霸凌者,有超過6成被某些人莫名攻擊或指責,董氏基金會便推出「預防網路霸凌」影音教材前進校園,要教...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