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染疫醫接觸者全陰性安了嗎? 感染權威曝風險:驗2次都不一定準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出現首起醫師照護患者染疫個案,指揮中心一夜之間緊急採檢醫院接觸者共464人,初檢皆為陰性,接下來14天將是觀察重點。但國內感染症權威、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今(12)日直言,這一群人是非常危險的一群,只採檢PCR不夠,還該檢驗抗體,且隔離期滿應該要連驗2次PCR,做越詳細越好。

指揮中心下午公布國內新增2例本土確定病例,分別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案838)及本國籍20多歲女性(案839),正是北部某醫院的醫師及其護理師女友,成為院內感染及社區感染齊發。

因應這一起院內感染事件,指揮中心緊急匡列個案的醫院接觸者共464人,下午一併公布採檢結果皆為陰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還直說這是不幸中的大幸,也強調已擴大採檢,以確實保護醫院的安全。

黃立民說,做一次PCR敏感度只有50%,做二次也不過75%,都不到90%,「做二次也不保證就沒有感染」,他認為,指揮中心不能只驗PCR,該連抗體都一起檢驗,且隔離期滿後還要再驗,否則14天的隔離只能告訴我們有沒有人發病,可偏偏有人就是沒症狀,這些醫護有可能再去照護其他人。

黃立民也為第一線照護患者的醫護人員發聲,強調人都會出錯,得要確保醫院有充足人力可以輪調,「不要同一批人操一整年」,現在醫護們都有點過勞,工作負擔一重就容易出錯。

另一方面,黃立民表示,部分醫護人員也要有再教育的機制,不要以為同一套機制做了一整年下來都沒事,難免開始有點鬆懈。

指揮中心一開始公布該名醫師可能染疫原因時,曾指其曾替重症患者插管,但後又改稱只是一旁協助,並非主要操作的醫師。對此,黃立民說,醫護日常照護確診者,隨時都有風險,有可能協助者鬆懈沒戴口罩,或者手沒洗乾淨,都有可能造成感染。且這三人都需要進一步比對是否同一病毒株,才能釐清究竟是院內感染或者是院內群聚。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照料重症者3天後發病 染疫醫師去過桃園這3地「喝咖啡吃丼飯」

首起醫師照護患者染疫盼集氣 衛福部將發35萬起跳「補償金」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翻攝中國有機生活、廣西旅遊   在義大利的一個偏僻村莊中,生活著300多位百歲老人,他們的長壽秘籍何在?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醫學院和意大利羅馬大學首次獲准對該地區人口進行調查。研究認為,老人長壽或與他們長期吃迷迭香有關。     義大利這個名為阿恰羅利的海岸村,僅有數千...

閱讀詳情 »

圖片來源下同 張女士,家庭主婦,現年48歲,3個月前頭頂毛髮下皮膚長了個小疙瘩,不痛不癢,自以為是癤子,未予以重視,一次洗澡時不小心撞破了,至就近醫院皮膚科就診,醫生給予局部消毒處理。可這個破了的「小癤子」過了1個月仍然不癒合,雖然不疼,可每次洗澡就成了張女士得鬧心事。後來她再次來皮膚科就診,醫生...

閱讀詳情 »

翻拍mxsj下同 18年,足可以讓襁褓中的嬰兒長成翩翩美少年,足可以讓一株幼苗長成參天大樹,足可以將人間的一切改變得面目全非……  18年什麼都改變了,惟一沒有變的是羅家英對汪明荃的一腔痴情!如果不是他孤獨地真情守望,他應該早已娶妻生子了,過著幸福而溫馨的家庭...

閱讀詳情 »

圖片翻攝自網易科技 癌症為什麼往往一旦檢查出來往往是中後期,目前我們對於疾病的檢測上,越來越倚重於西醫的儀器和設備!電腦斷層T和MRT技術包括一下常見的成像技術,為我們一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對於癌症來說,往往我們在早期的檢測並不會出現認識醫學上的指標,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