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染疫醫接觸者全陰性安了嗎? 感染權威曝風險:驗2次都不一定準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出現首起醫師照護患者染疫個案,指揮中心一夜之間緊急採檢醫院接觸者共464人,初檢皆為陰性,接下來14天將是觀察重點。但國內感染症權威、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今(12)日直言,這一群人是非常危險的一群,只採檢PCR不夠,還該檢驗抗體,且隔離期滿應該要連驗2次PCR,做越詳細越好。

指揮中心下午公布國內新增2例本土確定病例,分別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案838)及本國籍20多歲女性(案839),正是北部某醫院的醫師及其護理師女友,成為院內感染及社區感染齊發。

因應這一起院內感染事件,指揮中心緊急匡列個案的醫院接觸者共464人,下午一併公布採檢結果皆為陰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還直說這是不幸中的大幸,也強調已擴大採檢,以確實保護醫院的安全。

黃立民說,做一次PCR敏感度只有50%,做二次也不過75%,都不到90%,「做二次也不保證就沒有感染」,他認為,指揮中心不能只驗PCR,該連抗體都一起檢驗,且隔離期滿後還要再驗,否則14天的隔離只能告訴我們有沒有人發病,可偏偏有人就是沒症狀,這些醫護有可能再去照護其他人。

黃立民也為第一線照護患者的醫護人員發聲,強調人都會出錯,得要確保醫院有充足人力可以輪調,「不要同一批人操一整年」,現在醫護們都有點過勞,工作負擔一重就容易出錯。

另一方面,黃立民表示,部分醫護人員也要有再教育的機制,不要以為同一套機制做了一整年下來都沒事,難免開始有點鬆懈。

指揮中心一開始公布該名醫師可能染疫原因時,曾指其曾替重症患者插管,但後又改稱只是一旁協助,並非主要操作的醫師。對此,黃立民說,醫護日常照護確診者,隨時都有風險,有可能協助者鬆懈沒戴口罩,或者手沒洗乾淨,都有可能造成感染。且這三人都需要進一步比對是否同一病毒株,才能釐清究竟是院內感染或者是院內群聚。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照料重症者3天後發病 染疫醫師去過桃園這3地「喝咖啡吃丼飯」

首起醫師照護患者染疫盼集氣 衛福部將發35萬起跳「補償金」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吃蔬果有益健康,但是該如何清洗蔬果才能減少農藥殘留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建議,清洗蔬果可先浸泡、再沖洗、最後才分切,先讓農藥溶在水中,再以流動的水沖洗乾淨,就有助於減少農藥殘留。  多吃蔬果可促進健康,但該如何減少農藥殘留?尤其在處理蔬菜時,到底應該先切還是先洗?廖嘉音營養師表示...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神經科學家Shane O’Mara認為,大量的常規行走可以開啟大腦的認知能力,O’Mara認為,人人都應該將健身裝備換成一雙舒適耐走的鞋子,然後走出去散步。自由撰稿者Amy Fleming甚至親眼見證了走路的神奇功效 – 她的家人因急性腦損必須復...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當乳房植入物變成了可能致癌物,愛美的你該如何自保?食藥署日前跟進美國FDA的禁令,要求愛力根公司(Allergan)主動回收3款「紋理面乳房植入物」,原因就在於可能有引發淋巴癌的風險,類似產品到底安不安全?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就表示...

閱讀詳情 »

▲預防茲卡「1+6原則」。(照/疾管署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時隔半年,國內又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病例。疾管署今(2)日公布北部一名40多歲本國籍男性,前往緬甸出差返國後,發病檢驗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目前狀況已改善,居家隔離中;由於茲卡病毒不只透過病媒蚊叮咬,也可藉由性行為傳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