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正確飲食營養觀念x運動習慣 醫:銀髮族避免和改善肌少症不二法門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老年症候群已成為重要議題,其中肌少症為其表現之一,新竹馬偕醫院家醫科陳信豪醫師表示,因身體老化導致供給體力的骨骼肌質量流失、肌力下降,且伴隨行動力變差時,就會形成所謂的「肌少症」,除影響日常生活外,手腳無力、行動越漸困難,嚴重恐導致失能。

正確飲食營養觀念x運動習慣 醫:銀髮族避免和改善肌少症不二法門
▲新竹馬偕醫院家醫科陳信豪醫師。(圖/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陳信豪醫師收治一位77歲陳伯伯,平常因三高疾病固定回診追蹤並控制良好,但近半年發現爬樓梯到二樓有些吃力,甚至快要跌倒,從椅子起身也有點費力,經過陳信豪醫師問診後得知,伯伯擔心血糖問題因此飲食清淡,鮮少攝取蛋白質,也因疫情活動量大幅減少,擔心陳伯伯肌力變弱,因此在門診實施握力檢測,檢測結果陳伯伯的肌肉強度只有25公斤,即有可能罹患肌少症。(肌少症的評斷標準為男生的握力<28Kg,女生的握力<18Kg。)

長輩出現3症狀,小心肌少症危機!陳信豪醫師表示,根據研究報告80歲長者相較於40歲成人,肌肉流失可高達33%;原因除了年紀老化外,活動力下降(如不愛運動)、營養不良(如蛋白質攝取不足)及慢性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或骨質疏鬆)等均可能加速肌肉流失。若家中長者若開始有以下三大明顯症狀:握力下降、行走遲緩、起身或爬樓梯困難,甚至快要跌倒,均可能是罹患肌少症的早期症狀,應及時尋求醫師協助,進行諮詢和診斷。

如何預防肌少症?陳信豪醫師強調,目前肌少症沒有藥物治療,營養及運動是肌少症的最佳解藥!高齡者建議每餐均衡攝取約手掌大雞胸肉的蛋白質,魚、豆類、蛋或牛奶均可,若準備食物不便,亦可直接攝取市面上含優質蛋白質、吸收利用率高、並具有醫學實證之均衡營養補充品;此外,規律運動也非常重要,特別是負重運動,如深蹲及舉啞鈴,以及平衡運動如太極拳等,可避免跌倒、維持身體活動力及減緩肌肉流失。

陳信豪醫師呼籲,老年人常有三高問題,需降低澱粉及醣類攝取,但優質蛋白質不能減少,而且要分散在三餐食用才能有效吸收,另外閒暇之餘,多加強下肢訓練,在家深蹲、爬山健走或參加社區健康活動,都是很好的訓練方式,讓生理代謝維持良好運作,方能享受最佳生活品質,達到健康延壽。

 

相關推薦

新冠病毒居然和蛇毒有共通點? 美國一項發表在《臨床研究期刊》的研究指出,有7成的新冠病患,血液中會驗出一種活性酵素,是在響尾蛇毒中也會發現的酵素,濃度過高,可能會撕裂重要器官的細胞膜,造成器官衰竭,可能是新冠肺炎造成死亡的重要因素。這項研究可望讓醫界發展全新療法,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CG全 標:美國...

閱讀詳情 »

首批90多萬劑BNT疫苗,原預定今(1)日晚間9時30分運抵台灣,慈濟昨天晚間也證實此事。不過,根據消息人士透露,BNT「遲到」改延至明(2)日清晨才運抵台灣。BNT疫苗即將抵台,陳時中8月31日在疫情記者會上說,BNT疫苗來的量應該是一次90萬劑出頭,會分成兩批來;是否為9月1日抵台,他強調,時間...

閱讀詳情 »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連日在臉書貼出雞蛋、氣球、《俗女養成記》女主角陳嘉玲的照片當天確診數,今日周玉蔻又發文「0目標」,還附上一個跑步人的貼圖。有網友猜測,今天是否零確診,周玉蔻回覆「不」;周玉蔻回覆另一位網友則說,「今天不是0,看清楚,還有一個人在跑步」。周玉蔻近日在下午指揮中心記者會前都會在臉書貼出雞...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 陳鈞凱 陳儀潔 李文成 韓羽婕 王聿瀠 李新琳 /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仍穩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日公布國內新增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新增這一例本土病例是在解隔離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