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沒睡醒一口灌下冰箱「稠稠的」瓶裝咖啡 17歲男孩竟缺氧險喪命

▲醫師建議家長應學習CPR和哈姆立克動作,為孩童誤食異物急救做好準備。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誤食毒物的風險不只是小小孩!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科醫師吳昌騰就收治一名17歲的男孩,凌晨4點多時,因為覺得口渴,迷迷糊糊從冰箱裡拿了一瓶瓶裝的咖啡,便大口灌下,喝完後,才覺得味道不太對,稠稠的,沒想到半小時後就開始出現頭痛和嘔吐,家人趕緊送急診,已經缺氧、低血壓和心跳過緩,所幸搶救回一命。由於類似案例極少見,也發表在國際期刊之上。

事實上,根據長庚兒少保護中心公布的最新研究顯示,近5年間,孩童光是誤食毒物(不含異物)急診案件,每3天就有1件,尤其最常發生在家中和5歲以下的孩童。長庚兒少保護中心還特別拍攝公益動畫影片,提醒家長重視孩童在家中的安全。

這情況太少見,世界沒幾例!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科主任李嶸指出,仔細一問才發現,原來是男孩的祖母一時找不到適合的容器,沒地方裝,就隨手放在咖啡瓶裡,沒想到惹出大麻煩。

吳昌騰指出,碘在人體吸收後,會迅速轉化進入毒性低得多的碘化物,其中97%由腎臟排泄,半衰期為2天,但如果大量攝入仍會出現碘毒性,致死劑量從200亳克到大於20克不等,以該名男孩為例,住院期間即陸續出現其他併發症,包括吸入性肺炎、腐蝕性胃腸炎,好不容易,住院後第9天才復原出院。個案報告也發表於2020年7月的「美國急診醫師(J Am Coll Emerg Physicians Open)」。

「巴克球」的磁力珠玩具,也是醫師眼中的大殺手,因為有些磁力珠玩具磁力極高,孩童一旦誤食可能造成胃腸穿孔等嚴重狀況,甚至死亡。

吳昌騰就收治一名年僅4歲的小小孩,一口氣吞下23顆巴克球,家長卻完全不知情,等到3天過後,孩子開始哭鬧,四處就醫卻找不到原因,最後送到醫院影像檢查一照,巴克球已經彼此碰吸在一塊兒,壓迫胃腸造成缺血、壞死,胃破1個洞、腸子破2個洞了,所幸手術後順利復原。

土城長庚醫院院長、長庚兒少保護中心召集人黃璟隆強調,巴克球的潛在風險高,只要吞下兩顆就可能造成腸子缺血,甚至胃腸穿孔等嚴重狀況,最嚴重可能死亡,雖然台灣已於2019年10月起將巴克球等磁性玩具納入商品檢驗法管理,但仍不時有誤食案例傳出,家長一定要當心;他建議除了家長慎選玩具,並在孩童玩巴克球等磁力珠玩具時盡量全程陪伴,以及隨時檢查數量是否減少外,政府也應更積極管制巴克球等磁力珠玩具,甚至立法禁止販售。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兒童誤食毒物「3天就1件」 長庚研究:比殺蟲劑還常惹禍的是「它」

居服員傳播鏈深夜又爆! 指揮中心證實連乾妹的同事也確診「Ct值20.2」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照/奇美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焦躁、腹瀉、掉髮,全身上下症狀一籮筐,當心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找上門來了!一名33歲女子,近期就持續出現呼吸不順、胸悶、咳嗽等症狀,看過病也吃了藥,症狀卻未改善,仍然很不舒服,輾轉來到家醫門診,檢查心跳1分鐘竟高達145次,體重短期內狂掉7公斤...

閱讀詳情 »

▲民間拒菸團體去年才前往行政院,要求禁止開放新興菸品。(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電子煙、加熱式菸品等新興菸品近年興起,國內也上演開放與禁止的論戰,國健署雖擬修法全面禁止新興菸品,卻因立法院屆期不連續,法案得重提,現在卻傳出行政院態度可能大轉變,有意朝向要開放合法化納管。國...

閱讀詳情 »

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感染 ──維護免疫功能飲食、強化抗氧化功能 無論是食物或環境,或是病毒感染,都有可能造成急性支氣管炎。 抽菸或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中、食物過敏、環境刺激(塵蟎、花粉、動物皮屑、黴菌)、冷或潮濕的天氣,都可能造成慢性的支氣管炎,肺部產生過多黏液。   支氣管炎:遠離抑制免疫...

閱讀詳情 »

(防疫期間民眾買口罩經常大排長龍,如何妥善消毒口罩重覆使用成防疫關鍵) 病毒疫情造成全球口罩荒,經常可見民眾為購買口罩在藥局外排隊苦候。為解決無法一天一片口罩,衛福部陸續推出口罩預購制,也宣導可用電鍋乾蒸口罩,但仍有不少民眾反映擔心安全性。小兒科醫師提醒,已使用的口罩如果再隨手收納,可能孳生病菌風險...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