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中醫有一套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中醫有一套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中醫兒科門診常有過敏體質兒童或青少年前來求診,其中一部分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據統計,此病在全球的盛行率是7.88%,台灣特定族群約4.1~6.7%,且過去數十年來顯著增加。病人通常在接受治療後改善,但若一段時間未服藥或擦藥則容易復發,除局部搔癢外,可能還會有滲出液,嚴重時影響睡眠,甚至因外觀不好看而自信心受創、學習工作能力降低。

異位性皮膚炎 任何年齡都會發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陳欣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為異位性濕疹,屬於慢性發炎性疾病,在臨床表現上為反覆發作,疾病程度會隨時間而波動,兒童的病灶為急性濕疹樣紅色斑塊,通常長在臉頰、頸部及關節伸側,嚴重者會搔癢不適、有滲出液,初期會有水泡、結痂,日久則脫屑、龜裂、苔癬化,過去認為此病是兒童疾病,但依據遺傳學與生理學資料顯示為終身性疾病,實際上可在任何年齡發病,有四分之一的病人甚至在成年後才會發病,所以有些父母認為「長大後就會好」而不治療是錯誤觀念。西醫治療主要是修復皮膚,維持皮膚的保水力,有三步驟治療流程,分為口服及外用藥,依病人輕重程度選擇適當藥物。

異位性皮膚炎在中醫屬於「奶癬」等範疇

陳欣瑜說,根據文獻記載,異位性皮膚炎在中醫屬於「奶癬」、「胎歛瘡」、「浸淫瘡」、「四彎風」等範疇,病因有:

一、稟性不耐:具有異位性體質;

二、濕熱內蘊:父母在孕前或妊娠期間恣食魚蝦、烤炸辣等物;

三、飲食不節:兒童容易嗜食偏食,特別是西式飲食含有大量糖份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四、外邪侵襲:氣候變化、暴露寒熱或接觸致敏物質,導致肌膚腠理開合不調,在臨床表現上以濕、風、熱、瘀為主,臟腑則與心、肺、肝、脾相關。

常見有脾虛濕熱、血虛風燥、濕熱內蘊等證型,中醫師會根據四診合參歸納病人當下情況來決定用藥,除內服藥之外,針灸與外用藥(藥膏、外洗方)亦有相同治療效果,可依孩子的接受程度來選擇治療方式。

中藥對於紅斑、表皮損傷、搔癢、睡眠改善程度 皆優於安慰劑

陳欣瑜指出,近代研究發現,中藥對於紅斑、表皮損傷、搔癢、睡眠改善程度皆優於安慰劑,可有效減低西藥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的使用量,由此可知,中醫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有相當程度的療效,且可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學習與工作能力。除接受治療之外,須做到以下自我的日常保養,以維持療效:

一、皮膚適當保濕清潔;

二、環境中避免過敏原、控制室內濕度及溫度;

三、飲食方面:少吃加工、冰冷及油炸物,儘量吃新鮮原型食物,烹調方式清淡,記錄飲食以找出致敏物。

【延伸閱讀】

產後6個月黃金治療期 HIFEM科技扭轉漏尿困擾

居家防疫引爆衝突 善用三明治溝通法增進關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89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44歲黃小姐,長年飽受大量經血困擾,也引發了嚴重的缺鐵性貧血,每逢經期就爆量出血如血崩,不到1小時要更換一次衛生棉,而且夜間還需在床上墊產褥墊,不然一個翻身就會側漏,隔天又要洗床單了,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後來在員工健檢中得知自己罹患子宮肌腺症,外院醫師建議若要徹底根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已婚的范姜小姐,和先生享受著婚後平靜快樂的生活,但某日半夜被強烈抽痛的感覺痛醒,至醫院檢查竟已是乳房惡性腫瘤,即時化療、做切除手術及乳房重建,才重拾健康、自信! 從沒想過自己會罹患乳癌 37歲的范姜小姐,平時無不良生活習慣,亦無家族遺傳病史,也沒有自我檢查的習慣,與大多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60歲,本身是藥師並經營中藥批發生意的陳姓患者,因運動導致兩腳踝扭傷非常疼痛,回家自行冰敷消腫止痛,但在冰敷過程中因疲累而睡著,一個多小時後醒來發現兩側腳踝部嚴重凍傷。最後經由童綜合醫院高壓氧科邱永偉醫師使用高壓氧輔助治療,及患者與妻子的細心照護傷口逐漸癒合。 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晨霈報導) 一名兩歲半男孩,還不會說話,僅會發出單音,家裡人原以為是俗稱的大隻雞慢啼,並不以為意,直到發現鄰居家五個月的妹妹都可以開始童言童語,因此覺得有異狀就醫檢查,經評估後發現原來孩子有自閉傾向,經安排早期療育課程後,努力了一年總算讓孩子順利開口叫爸媽,人際互動也越來越顯著。...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