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流連花叢不戴套 男子手掌起紅疹中標染梅毒

  台中1名28歲的李先生日前發現胸背及四肢出現莫名紅疹,先至坊間診所服用抗組織胺及塗抹藥膏,但效果不彰,之後手掌側和腳掌也陸續出現紅疹,伴隨脫屑的情形,感覺大事不妙,經皮膚科醫師轉介至感染科檢查後,確診為第2期梅毒,經注射長效型青黴素後,疹子逐漸消失,也讓他大呼以後不敢再尋花問柳了。

  收治此患者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表示,患者到診時僅描述身體不斷長出紅疹,造成生活不便,但因多項症狀與皮膚過敏並不相符,經詳細詢問後,患者才勉強透露「發生了不戴套的不安全性行為」,因此研判可能與性病相關。

  為確認病灶,安排患者接受「快速血漿反應原凝集法(RPR)」及「梅毒血球凝集檢查(TPPA)」後,果然確診為第2期梅毒,決定給予長效型青黴素(Benzathine penicillin G)治療,注射1次後疹子逐漸消失,同時追蹤「快速血漿反應原凝集法」,數值下降至少4倍,患者終算恢復健康。

  張為碩指出,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性病,可經由皮膚、黏膜和血液傳染,為全身慢性傳染病,典型梅毒潛伏期約10至90天,第1期梅毒的症狀為生殖器的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此時傳染性極高,即使沒有接受治療,經過數周後,硬性下疳也會自動癒合消失,但病情會日益加劇。

  當進入第2期梅毒時,梅毒螺旋體會自淋巴結進入血液,進而出現全身性症狀,如皮疹、頭痛、倦怠、噁心、發燒、體重減輕等,若此時仍未接受治療,晚期則會出現「梅毒腫」,導致侵犯神經、心臟、血管、腦部、骨頭,關節等器官,嚴重會引發癱瘓或是死亡。

  張為碩進一步說明,梅毒螺旋體本身不易培養,故診斷通常仰賴血清學檢驗,臨床上常以RPR/VDRL(梅毒血清反應)做為篩檢,發現陽性反應後,則以TPPA/FTA-ABS(梅毒螺旋體抗體間接螢光染色試驗)做確診,此項檢查需仰賴有經驗的醫師判讀結果。

  治療方面,梅毒治療首選為盤尼西林,早期梅毒只需注射長效型青黴素1次即可,若為潛伏期梅毒,則需注射3劑,通常能有效治療梅毒。張為碩強調,梅毒為性傳染病,若一旦確診,性伴侶必須連同治療,否則若只治療其中1人,容易造成反覆感染,將對生活造成困擾。

相關推薦

撰文:王儷玲 根據衛福部的推估,台灣需要長期照顧的人數在2026年將增加至77萬人以上,其中以65歲以上老人占最多數。台灣民眾平均需要照護的時間大約是8年~9年,每年照護費用約為60萬元,每人平均照護費用至少需要準備500萬元以上。但目前因照護人力嚴重不足,有近65%民眾須仰賴家人照顧。 再看衛福部...

閱讀詳情 »

網友把維基百科裡的武漢市改名為「新冠市」。(圖/取自維基百科) 優傳媒記者胡智凱/台北報導 大陸日前以防止污名化為由,禁止稱呼「武漢肺炎」,一律改稱「新冠肺炎」;有網友不滿此一決定,便把維基百科中武漢市條目改成「新冠市」,以示抗議。 儘管武漢肺炎的疫情已經相當嚴重,但大...

閱讀詳情 »

台灣宣布即日起提升港澳星泰旅遊警示。(圖/記者李英婷攝) 優傳媒記者李英婷/台北報導 國際間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升溫,台灣疫情指揮中心今(11)日宣布,提升香港、澳門旅遊警示為第三級警告,民眾應避免前往進行非必要旅遊。同時也提升新加坡旅遊為第二級警示、泰國則為第一級注意,暫不會限制民...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圍堵武漢肺炎延燒,有眼科醫師砸錢在報紙刊登半版廣告「建議政府將龜山島建設成防疫專區」,奇想引發關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今(11)日從媒體口中得知此事,苦笑著回「建一個像惡魔島的地方」困難度高、效果也不見得好,但話鋒一轉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