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胃癌末期患者新希望 免疫療法現生機

  67歲的張女士為胃癌末期病患,在接受「免疫療法」後,症狀「完全緩解」。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見證轉變,感恩科技進步讓醫療找到新希望。癌症中心主任高瑞和提醒,免疫治療雖然已被證明有效,但仍非第一線藥物,病人仍必須依醫師建議,從最標準的治療開始執行。

  張女士於2017年8月接受胃部手術。余政展主任表示,手術確認張女士腫瘤已轉移的胃癌第4期,雖然胃切除3分之2,並安排化學治療,但病情起起伏伏,換過多種藥物仍未能控制,次年5月因惡性腸阻塞完全已無法進食、喝水。

  病人家屬不放棄最後希望,詢問醫師意見後,決定採用臨床試驗對胃癌有療效的免疫療法。張女士表示,使用首次藥物注射後,「全身好癢,皮膚屑屑一直掉,當時十分害怕,懷疑這種療法怎麼會好?」余政展主任指出,病人皮膚癢顯示對藥物有反應,但後續能不能發生正面的作用仍有待觀察。

  余主任為改善病人進食狀況,同時間進行剖腹探查,尋求繞道或做造口的可能,結果發現病人腹內都是癌細胞,所有腸子黏得非常緊,根本無下手之處,不得已又把肚子縫起來。余政展說明,「這是胃癌病人最糟的狀況,在過去發展到這種狀況通常拖不過2、3個月。」

  家屬接受最壞結果的心理準備時,張女士的腸子開始通了,完全沒法進食、排便的情況,在第2次免疫治療過程中也明顯好轉,胃管引流減少且開始排便,並順利恢復飲食。余政展主任短短1個月間見證轉變,推斷應是免疫治療發生作用,腸道恢復通暢活力。

  余政展表示,張女士免疫療法每個月做2次,近1年治療後,癌症指數完全恢復正常、電腦斷層看不到癌症跡象,所有檢查都在正常範圍內,腹水消失、腸道恢復通暢。但免疫療法費用高,張女士自費治療近1年,雖有個人保險貼補,但持續治療帶給病人與家屬沉重的經濟壓力。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公告4月1日起,3種免疫療法藥物給付標準的適應症之一,包括胃癌在內。余主任將協助張女士提出給付申請,如獲通過可望降低病人負擔。高瑞和提醒,免疫治療發展至今,已是癌症治療不可或缺的部份,但相關資料仍在累積,還有很多未知的部份要探討,病人決定是否使用免疫治療前仍要有正確觀念。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疫苗量已充足,開放民眾隨到隨打之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9)日進一步正式上線「疫苗地圖」,不過,原本方便民眾查詢鄰近哪家醫療院所打得到疫苗的美意,卻在開放查詢首日出現「掉漆」的Bug,定位在台北市卻跑出基隆、甚至於是台南的診所,卡卡的背後原因,指揮中心下午也...

閱讀詳情 »

▲疫苗地圖開放首日出現Bug,明明定位在台北市卻跑出台南市資訊。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疫苗到貨量充足之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經開放民眾可以隨到隨打,不必再擠著上網預約登記,而隨著疫苗預約平台暫時退場,指揮中心今(29)日正式開放「疫苗地圖」上線,方便民眾查詢鄰近哪家醫療院所方便...

閱讀詳情 »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    諮詢專家/陳文君營養師歲末一到,有許多節慶要慶祝,聚餐飯局總是少不了,但是過多的大魚大肉會造成身體的負擔,長期不注意的話恐會造成脂肪肝!!有沒有哪些食材是可以幫助我們減輕身體的負擔呢? 降脂食材1.燕麥,具有豐富膳食纖維及β-葡聚糖,對於降低膽固醇及三...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太鐵齒?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已經延燒2年,但最新一份的跨國「疫情下健康與免疫認知大調查」結果卻顯示,僅有65%的人認為打疫苗重要。國內基層醫師也觀察到,國人對於疫苗還普遍存有迷思,以為養生、運動就足夠,或認為只有小孩要打疫苗。 該項「疫情下健康與免疫認知大調查」是由荷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