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為什麼「電玩」可以讓罹癌青少年存活率提高一倍?

改變「自我認同」,他們用電玩讓罹癌青少年存活率提高一倍

希望實驗室(Hope Lab)的創辦人潘‧奧米迪亞(Pam Omidyar)非常了解罹癌青少年所承受的痛苦。他們必須忍受在醫院接受幾個星期殘酷的化療,回家後整個人更是一團糟:筋疲力竭、大量掉髮、喉嚨破皮疼痛,免疫系統也出了大問題。還好,還有一些希望,因為當他們終於能夠離開醫院回家的時候,最糟糕的情況已經過去了。接下來,他們的任務相對簡單:一有發燒之類的症狀出現,馬上回醫院報到,按時服藥,藥物包括了抗生素,還有兩年份的低劑量化療藥丸。

但卻有很多青少年做不到,部分原因是因為遵循藥物療程並不容易。化療的副作用(即使是低劑量)讓人難受:噁心、破皮、疲倦、過敏。其實居家治療的副作用比起密集化療根本算不上什麼,而沒能按時服藥卻會讓孩子有癌症復發的風險。希望實驗室的研究主任史蒂夫‧柯爾(Steve Cole)表示,「少服用二○%的藥,並非增加二○%的復發機率,而是增加了百分之兩百的復發機率。」

為什麼「電玩」可以讓罹癌青少年存活率提高一倍?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為什麼只玩了一下下遊戲,可以如此有效的改變病童的行為呢?

 

為何青少年干願冒如此恐怖的風險呢?奧米迪亞相信孩子們根本不知道這個資訊。他想出一個讓青少年改變行為的辦法,一種創新的方法,一種用青少年的語言與他們溝通的方法。他的妙計是:製作電玩。

經過數個月的努力,希望實驗室開發出一款名為「再生任務」(Re-Mission)的電玩。在遊戲中,青少年化身為銀色奈米機器人羅西(Roxxi),在血管內用綠色的化療電流消滅腫瘤細胞。在兩個關卡之間會出現一個導師機器人史米提(Smitty)為大家進行簡報,提供許多有關化療和痊癒的資訊。

再生任務共有二十個關卡,每一關為時一小時,其中包含了大量資訊。希望實驗室的團隊相信,如果孩子們能通過所有關卡,就能消除任何會導致不遵從醫囑的誤解。

實驗室的團隊終於推出了再生任務的第一個測試版本。其成果發表在醫學期刊《小兒科》(Pediatrics)上。這款遊戲確實讓青少年更遵從醫療計畫,這個結果讓團隊感到開心。玩過遊戲的孩子,血液中的化療藥物劑量上升二○%。這聽來或許不多,但只要小幅提升遵從醫囑的程度,就能大幅改善健康。只要化療藥物的服用率提高二○%,癌症存活率就能提高一倍。

遊戲成功的背後還藏著一個意外驚喜。很多孩子其實並沒有玩完整套遊戲,很可能只破了一、兩關就放棄,但即使如此,這些玩了兩關就不玩的孩子,也都變得按時服藥。老實說,只玩兩關和二十關全過的病童,用藥行為改變的程度不相上下。

乍看之下,這個發現似乎很荒謬,就好像只上過一個星期代數的學生,和上完一整個學期的學生,期末考的分數差不多一樣。研究主任柯爾也坦承:「第一關和第二關其實沒有太多資訊,因為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身體裡飛來飛去,消滅腫瘤。」為什麼只玩了一下下遊戲,可以如此有效的改變病童的行為呢?

柯爾開始四處找答案,試圖解開謎團。他有一個朋友在史丹佛擔任行銷學教授,那位朋友表示:要用行銷的角度來思考整件事,我們透過短短的電視廣告來改變觀眾的行為,靠的不是資訊,而是製造認同:「如果我買一輛BMW,我就會變成這種人;如果我用這種方式度假,我就成了重視環保的人。」

柯爾聽了恍然大悟:當孩子們不聽從醫囑,問題不在知識,而是情緒。他說:「歸根究柢,其實是認同問題。」當你完成密集化療後,你可能已經覺得癌症偷走了你的人生。於是孩子心想:「我只想當原來的我。他們只是不想再當『生病的小孩』」。

這個遊戲讓孩子打從心底建立情感連結。你是勇敢對抗癌症的奈米機器人羅西,化療和抗生素就是你的彈藥。藥物代表了力量,至於穿插其中教導病童遵從醫囑重要性的教育短片,反而和病童行為上的改變無關。

 

為什麼「電玩」可以讓罹癌青少年存活率提高一倍?

本文摘自樂金文化《學會改變:戒除壞習慣、實現目標、影響他人的9大關鍵策略

 

【更多資訊請上《樂金文化》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爆發有坐月子代辦中心勾結赴美生產孕婦,謊稱「出國後身體不適,須緊急剖腹生產」,再持不實的「前置胎盤剖腹生產」診斷證明書,分別向健保及商業保險詐保,近期完成司法審理,當事人一一被判刑,健保署今(12)日也強調,將針對涉詐保對象追...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我覺得我得了疫情焦慮症!55歲的陳太太一進診間就急著追問醫師,原來這一陣子以來,她每天一顆心都隨著確診人數上上下下,出門在外隨時害怕別人不戴口罩或咳嗽;自己也頻繁的洗手、噴酒精,即使手都脫皮了,還是忍不住一直清洗,戴口罩戴到耳朵痛也...

閱讀詳情 »

不少人喝牛奶容易出現腹瀉症狀,但你知道有人便秘卻可能是牛奶所造成的!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由於有些人對於牛奶蛋白敏感,加上乳品屬於少纖維、高脂肪的食材,因此的確有可能是造成便秘的元兇,尤其常見於幼兒身上。提醒民眾若出現便祕症狀時,除了嘗試多喝水、多攝取纖維、多運動外,不妨試著將乳品停掉數日也許就能...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 皮膚病用藥有望對抗新冠病毒!澳洲研究團隊實驗發現,能殺死多種寄生蟲,廣泛用於治療酒糟性皮膚炎、頭蝨、疥瘡,及治療犬類心絲蟲的藥物伊維菌素(ivermectin),可在48小時內降低新冠病毒。研究團隊將伊維菌素注入含有新冠病毒的細胞培養皿,24小時後病毒降低99.8...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