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男性也會得媽媽手! 專家揭「常見NG動作」惹痠痛無力

男性也會得媽媽手! 專家揭「常見NG動作」惹痠痛無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32歲吳小姐因要照顧新生兒,需時常擰毛巾或是抱小孩,一陣子後感覺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嚴重時會極度痠痛導致無法使力,但又無法放下手邊的照顧工作,就診中醫尋求協助;經就醫診斷是俗稱「媽媽手」的症狀,施以針灸治療兩週並建議使用護腕,痠痛大幅緩解。

30~50歲女性最常見 多與不正確用力有關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陳奕任醫師表示,「媽媽手」常見於常見於30~50歲女性,其中一部分女性在產後4~6週會受到這個病症困擾,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而「媽媽手」是指第一背側間隔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因手腕或拇指重複性活動,導致大拇指肌腱和滑膜發炎腫脹疼痛使活動受限,當用患側握住物體時會出現疼痛,大部分可以透過休息恢復。

中醫治療媽媽手 針灸+熱敷輔助

西醫的治療有夾板固定限制活動、抗發炎藥和類固醇注射,嚴重者也可能需開刀治療。陳奕任醫師指出,依中醫觀點「媽媽手」為筋傷勞損,特點是手腕活動過多,久則傷筋耗血,筋腱氣血循環較差,修復能力跟不上勞損速度,造成局部代謝不良,時間一久會促使肌腱粗糙纖維化,導致症狀加重。治療方式最基本為多休息,與透過針灸手三里、陽溪、合谷等穴位幫助修復,以及艾灸、熱敷的輔助治療方式。

男女預防媽媽手 常使用手腕、大拇指要注意

「媽媽手」不只媽媽專屬,只要是常使用手腕或大拇指,即使爸爸也會有「媽媽手」,其他像上班族長期用滑鼠鍵盤,以及裝修工人等,也都易罹患「媽媽手」。陳奕任醫師提醒,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必須避免拇指長時間、經常重覆的動作;而新手爸媽照顧小孩時,無論單手或雙手抱嬰兒時,盡量讓五指拼攏,手掌、手腕成水平狀,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避免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並配合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可以預防「媽媽手」的產生。

【延伸閱讀】

抱小孩抱到手腕痛 注意媽媽手不能做這件事!

掃除迎新年小心誘發媽媽手 ! 這2部位痛快就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55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在台灣每18分鐘就有1人中風,且每年約3萬人腦中風,其中每10位腦中風患者中,就有兩位長期癱瘓臥床,也成為家庭照護上的沈重負擔;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戴龍偉指出,目前能採以重覆經顱磁刺激治療,以改善患者症狀,這也是透過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復健科蔡泊意主任曾公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日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幹事長譚德塞,在日內瓦記者會上,指稱台灣過去長達三個月對他個人的人身攻擊與死亡威脅,更直指自己遭受「種族歧視」。除總統和外交部的官方迅速回覆外,醫界組織台灣世衛外交協會常務理事盧道揚醫師和青年代表林薇皆發表回應。林薇更以全英文影音說出自已的想...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新冠肺炎席捲全世界,由於沒有專門藥物,讓治療相當棘手困難,許多免疫力不佳的病患重病死亡。中研院與科技部在經費贊助下組成團隊,篩選出新冠病毒的主要蛋白酶(main protease,又稱3C-like protease)抑制劑,未來有機會發展成新冠肺炎藥物,拯救全球患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2019年底,新冠肺炎從武漢開始蔓延,短短三個月間,已肆虐全球。台灣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超前部署、醫療人員的竭力投入,以及全體同胞配合防疫政策之下,持續面對新冠肺炎的挑戰,現階段更要留意避免爆發大型社區感染。老年人免疫系統較弱 「平、常、心、轉、動」助防疫到目前為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