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男性身體脂肪分布 與高侵略性攝護腺癌風險有關

男性身體脂肪分布 與高侵略性攝護腺癌風險有關

美國1項研究發現,男性的腹部、大腿脂肪量如果偏高,則侵襲性攝護腺癌風險就會增加。《全球醫藥新知》1篇關於「身體脂肪分佈與較高的侵略性攝護腺癌風險有關」報導中指出,該研究已經發表於美國癌症協會評審期刊《CANCER》,此研究結果將有助於了解肥胖和攝護腺癌之間的關係,並為治療提供新的見解。

先前有研究指出,肥胖與晚期攝護腺癌風險升高和診斷後預後較差有關。而最新的研究進一步發現,脂肪在體內的特定分布可能扮演1個重要的因素。該項研究由哈佛大學研究團隊所執行,研究團隊透過電腦斷層掃描來分析受測男性的身體脂肪分布,並評估追蹤1,832名被診斷患有和死於攝護腺癌風險的冰島男性長達13年。

研究期間共有172名男性罹患攝護腺癌,其中31名患者死於該疾病,進一步分析發現,特定區域的脂肪堆積,如內臟脂肪(腹部深處,器官周圍)和大腿皮下脂肪(皮膚下方),與晚期和致命的攝護腺癌的風險相關。高身體質量指數(BMI)和高腰圍,也與晚期和致命攝護腺癌的高風險相關。

此外,研究團隊指出,從男性BMI高低來看脂肪分布與晚期和致命攝護腺癌之間的關聯,發現男性BMI值高者,攝護腺癌風險也較高;值得注意的是,低BMI相較於高BMI的男性,脂肪分布位置與攝護腺癌風險的關係更加密切。因此,接下來研究調查的方向,包括男性脂肪分布在攝護腺癌的發展和進展過程中產生何種作用,以及脂肪儲存隨時間的變化如何影響患者的健康,才能進一步破解肥胖與侵略性疾病間的聯繫機制。

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查岱龍指出,這是第1個直接測量體脂分布和攝護腺癌風險的前瞻性研究,這屬於關連性研究,但是否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還需持續探討。

查岱龍表示,歐美國家「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已成常規篩檢,因此,絕大部分攝護腺癌患者在早期就被篩檢發現,確診時已經到晚期者僅有3%;至於台灣攝護腺癌患者,確診時約有3成已經到了晚期。

查岱龍建議,年過50的男性應該定期至醫院抽血篩檢PSA,平常應該力求飲食清淡、多運動,如果身體肥胖,或有代謝症候群,血糖血壓偏高,務必積極治療,才能降低罹癌風險。

相關推薦

不論天氣是冷是熱,都無法阻止台灣人對火鍋的熱愛!而正因為國人愛吃鍋,店家也開發出多種湯底可供選擇,除了常見的昆布、麻辣口味外,近年來豆漿鍋、牛奶鍋等鍋底也蔚為風行。但近來網路卻盛傳:「豆漿、牛奶鍋煮海鮮恐害中毒、腹瀉,加重痛風症狀」的說法,引起不少網友熱議。真有這一回事嗎?專家又是怎麼看呢? 蛋白質...

閱讀詳情 »

高齡95歲的前總統李登輝驚傳跌倒送醫,所幸台北榮總醫院醫療團隊初判未骨折,只有額頭碰撞傷,但因跌倒時碰撞導致鼻腔出血,救護車上已經止血無大礙。專家表示,老人最怕跌倒,包括急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心律不整;慢性疾病如失智症、關節炎、白內障,以及藥物影響與外在環境因素等5大危險因子要注意,平時可以適度練習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一般在醫院接受健康檢查時,大多都有「血脂肪」抽血檢查,常看到「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等4項指標出現紅字,讓人看得霧煞煞!烏日林新醫院家庭醫學科古育瑄醫師表示,常遇到民眾拿著健檢報告詢問,分不清楚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其實只要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或低密度脂蛋白超過正常值,就...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