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留意十大症狀警訊 小心神經內分泌腫瘤上身

留意十大症狀警訊 小心神經內分泌腫瘤上身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年逾60的林先生皮膚狀況一直不好,他始終認為是因過敏體質引起的濕疹,但在皮膚科就診多年也不見起色,令他相當困擾。直到近期女兒在新聞上看到不少知名人士都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查找資料才發現,皮膚炎也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常見症狀之一,趕緊陪同林先生至血液腫瘤科檢查,才就此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

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多樣不專一 難以警覺癌蹤跡

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白禮源主任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簡稱NET)因症狀不夠專一,疾病初期診斷上較困難,除非腫瘤剛好壓迫到某個部位或神經,才會引起注意,但是其實有些病人在疾病初期時就有症狀。因為症狀多樣化,不夠專一,常常會被認為是其他疾病所導致,白禮源主任分析,「從統計上來看,從有症狀到確診平均要花費5至7年的時間,屬於較易疏忽、不易診斷的疾病之一。」

神經內分泌腫瘤顧名思義是由神經內分泌細胞長出來的腫瘤,這種細胞分布極廣,也因此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以出現在全身各部位如皮膚、甲狀腺、胰臟、大腸等,「從臨床來看,以消化道及呼吸道最為常見。」常見的十大警訊症狀包括咳嗽、氣喘、慢性腹瀉、反覆性潰瘍、低血糖、盜汗、熱潮紅、發熱、心悸及皮膚炎等。

白禮源主任說,神經內分泌腫瘤目前成因仍不明,並沒有很明確的致病因子。依流行病學統計,中年族群罹病風險較高,女性比例略高於男性,另外在免疫力低下的族群也較常見。

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較便利且低疼痛感 助患者兼顧治療與生活品質

白禮源主任解釋,臨床上會將神經內分泌腫瘤分成三級,G1、G2和G3。其中G1、G2屬於生長速度較慢的,治療原則以手術切除為主,若無法手術或手術無法切除乾淨,尚有減量手術、電燒、栓塞、放射等局部治療;而G3則因為生長速度快,大多需要化學藥物治療。針對有分泌賀爾蒙等物質而引起症狀的病人,目前也有體抑素類似物等可以控制症狀。

白禮源主任表示,目前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對症狀改善能達到七至八成的效果。「臨床試驗也證明,即使沒有症狀,單純治療腫瘤時,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也可令部分病人腫瘤穩定。」白禮源主任補充,「研究指出,對於非功能性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相較於未用藥的組別,能顯著延長無惡化存活期達20.5個月。」

以往市面上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的藥物設計,患者無法自行操作,必須定期往返醫院注射,生活大受影響,對於生活繁忙的上班族或行動不便之長輩族群來說更是不便。所幸現已有獲健保給付的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操作較簡便,且有防意外針扎裝置。經專業醫療人員指導後,患者有機會在家自己或由受訓過的親友完成注射,生活便利度大為提升。

白禮源主任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不一,且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故若出現上述十大症狀,持續很久又不能合理解釋時,應盡早就診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對疾病預後也會較佳。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16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薑是生活上相當常見的食材,也是廚房不可或缺的配料,秋冬之後,許多民眾會吃薑來防寒,近日便有民眾大嗑熱騰騰的薑母鴨來補身。薑的好處多多,但中醫提醒,患有胃疾者不適合飲用。不喜歡單喝薑茶 可加紅糖、大棗增加風味南投醫院中醫科主任顏素美表示,薑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足冰冷,預防...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李蔚萱/台北報導】最近天氣轉涼、早晚溫差大,讓不少過敏患者舊疾復發,每天起床哈啾連連,半夜也常因為鼻塞而不時醒來,睡眠品質大打折扣。剛升上高中的阿謙(化名),因高中課業壓力大,每天還要早起搭校車,加上夜晚經常因鼻塞、過敏睡不好,隔天上課精神不濟,下課回家又還有作業要完成,無法早點休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先兆性流產有四大徵兆!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中醫婦科主任高銘偵醫師指出,懷孕初期若有出現陰道出血、伴隨嚴重腰酸、小腹持續疼痛、下腹下墜感是流產的早期跡象,特別叮囑孕婦勿輕忽,尤其少量咖啡色分泌物最容易被孕婦忽略,咖啡色分泌物也是出血警訊,若懷孕前20週有這四大徵兆,應盡速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一名年約五十幾歲男性B肝患者,雖知道自己B肝帶原,卻沒有積極主動追蹤,直到出現嚴重症狀才就醫。收治此位患者的臺安醫院胃腸肝膽科蘇志盛醫師表示,病患就診時已有明顯的肝硬化,且滿肚子腹水,醫師要求該患者每周都要回診兩次,每一次都需抽出近三公升的腹水來舒解患者的症狀,相當於五...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