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留意十大症狀警訊 小心神經內分泌腫瘤上身

留意十大症狀警訊 小心神經內分泌腫瘤上身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年逾60的林先生皮膚狀況一直不好,他始終認為是因過敏體質引起的濕疹,但在皮膚科就診多年也不見起色,令他相當困擾。直到近期女兒在新聞上看到不少知名人士都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查找資料才發現,皮膚炎也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常見症狀之一,趕緊陪同林先生至血液腫瘤科檢查,才就此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

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多樣不專一 難以警覺癌蹤跡

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白禮源主任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簡稱NET)因症狀不夠專一,疾病初期診斷上較困難,除非腫瘤剛好壓迫到某個部位或神經,才會引起注意,但是其實有些病人在疾病初期時就有症狀。因為症狀多樣化,不夠專一,常常會被認為是其他疾病所導致,白禮源主任分析,「從統計上來看,從有症狀到確診平均要花費5至7年的時間,屬於較易疏忽、不易診斷的疾病之一。」

神經內分泌腫瘤顧名思義是由神經內分泌細胞長出來的腫瘤,這種細胞分布極廣,也因此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以出現在全身各部位如皮膚、甲狀腺、胰臟、大腸等,「從臨床來看,以消化道及呼吸道最為常見。」常見的十大警訊症狀包括咳嗽、氣喘、慢性腹瀉、反覆性潰瘍、低血糖、盜汗、熱潮紅、發熱、心悸及皮膚炎等。

白禮源主任說,神經內分泌腫瘤目前成因仍不明,並沒有很明確的致病因子。依流行病學統計,中年族群罹病風險較高,女性比例略高於男性,另外在免疫力低下的族群也較常見。

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較便利且低疼痛感 助患者兼顧治療與生活品質

白禮源主任解釋,臨床上會將神經內分泌腫瘤分成三級,G1、G2和G3。其中G1、G2屬於生長速度較慢的,治療原則以手術切除為主,若無法手術或手術無法切除乾淨,尚有減量手術、電燒、栓塞、放射等局部治療;而G3則因為生長速度快,大多需要化學藥物治療。針對有分泌賀爾蒙等物質而引起症狀的病人,目前也有體抑素類似物等可以控制症狀。

白禮源主任表示,目前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對症狀改善能達到七至八成的效果。「臨床試驗也證明,即使沒有症狀,單純治療腫瘤時,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也可令部分病人腫瘤穩定。」白禮源主任補充,「研究指出,對於非功能性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相較於未用藥的組別,能顯著延長無惡化存活期達20.5個月。」

以往市面上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的藥物設計,患者無法自行操作,必須定期往返醫院注射,生活大受影響,對於生活繁忙的上班族或行動不便之長輩族群來說更是不便。所幸現已有獲健保給付的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操作較簡便,且有防意外針扎裝置。經專業醫療人員指導後,患者有機會在家自己或由受訓過的親友完成注射,生活便利度大為提升。

白禮源主任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不一,且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故若出現上述十大症狀,持續很久又不能合理解釋時,應盡早就診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對疾病預後也會較佳。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16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少喝含糖飲料可以幫助減少不必要體重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是新的研究提到,含糖的蘇打水、運動飲料,甚至100%的果汁,都可能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研究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MJ)。 研究雖然無法直接證明因果關係,但發現確實每天飲用85到110公克的含糖飲料與癌症風險上升18%有關。法國研究小組指出,...

閱讀詳情 »

幼童持續血便且腹痛加劇,家長千萬別大意,因為這有可能是小腸先天性異常。5歲的楊小弟最近2天因反覆嘔吐與肚子痛被送到急診,醫師安排住院後開始解出磚紅色血便,而且皮膚與結膜變得蒼白。抽血檢查發現有貧血現象,經腹部電腦斷層與梅克爾核醫掃描檢查,診斷為梅克爾憩室。 醫師安排楊小弟腹腔內視鏡梅克爾憩室切除手術...

閱讀詳情 »

孕媽咪總是為孕期做足一切努力,但仍有部分情況無法由媽媽控制,有時光是被告知孩子臍帶繞頸,就可能讓媽媽感到焦慮。事實上,臍帶繞頸對胎兒健康的威脅不大,媽媽大可不必如此緊張。 臍帶是連結胎兒與胎盤之間的1條帶狀物,由2條臍動脈與1條臍靜脈所組成,透過血液交換,臍靜脈藉由胎盤,將從母體血液而來的養分與氧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67歲林先生兩年前車禍腦幹出血,曾氣切治療,今年肺部感染發炎有氣喘症狀,呼吸急促還出現異常的哮鳴,臺中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邱國樑使用內視鏡經口察看,發覺呼吸道接近聲帶位置異常狹窄,氣管通道剩不到百分之十。原因是曾氣切的氣管疤痕長滿肉芽組織,阻塞呼吸道。邱醫師採用支氣管內視鏡...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