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當感冒伴隨眩暈症發作 恐病毒侵犯導致內耳前庭神經炎

當感冒伴隨眩暈症發作 恐病毒侵犯導致內耳前庭神經炎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秋老虎的天氣艷陽刺眼又炎熱,許多人都想要趕緊躲到冷氣房避暑,但在一冷一熱交替之間,往往容易引起感冒症狀,有不少患者甚至因為感冒併發眩暈症狀,突然之間站都站不穩,還感覺頭暈想吐。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說明,感冒引發的眩暈屬於急性症狀,並不會隨著感冒緩解而好轉,必須針對眩暈症耐心治療,才能避免日後經常復發,或引起更嚴重的眩暈。


感冒是一種常見的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但如果合併眩暈症狀,就更應該多加留意,即便感冒好得差不多了,眩暈的問題仍可能存在。感冒引發的眩暈主要是因為感冒病毒侵犯內耳的迷路神經造成發炎的結果,又稱為「內耳前庭神經炎」。李宏信醫師表示,如果當作一般感冒治療,很容易忽略內耳發炎的潛在因素,隨著眩暈時間愈長,恐導致內耳組織病變、神經萎縮而造成不可逆的轉變,嚴重還會併發耳鳴或影響聽力功能,必須就醫在黃金治療期2周至1個月內使用抗眩暈藥物和內耳神經及生理功能改善的治療,才能治療並抑制症狀。


內耳是由主司聽覺的蝸牛體及掌管平衡的三半規管所構成,李宏信醫師指出,內耳迷路神經一旦受到病毒攻擊,內耳平衡就會受到影響,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眩暈症狀。當眩暈來襲,患者常出現噁心、嘔吐、失去平衡感等症狀,常是陣發性的,發作時會感覺四周景物都在移動、旋轉,無法站穩走路,嚴重甚至必須躺床休息。


眩暈根據不同發作時期,有不同治療方式。首先,急診期時症狀最嚴重,幾乎無法起身,建議到醫院掛急診,打止暈針和點滴,能及時改善症狀,但有些患者可能返家幾天後又發作,表示根本問題未獲解決;其次是眩暈急性期,治療多以利尿劑來排除體內多餘的鹽分和水分,用以降低內耳壓力,待病情穩定下來,再透過血液循環藥物,來增加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促進內耳神經血流及神經復活再生;長期治療則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等藥物為主。


臨床上有些患者服藥到一半就沒耐心,加上症狀很快消失而不願繼續服藥治療,因此就很容易復發,造成病情反覆不見好轉。李宏信醫師強調,因為內耳神經位於耳朵骨骼內深處,藥劑和養分不易達到,眩暈症患者至少需服用3至6個月以上才能改善症狀,避免日後反覆發作。


因為感冒病毒感染內耳神經的病例不少見,嚴重還可能引發耳中風,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若想避免感冒病毒侵襲應從提高自身免疫力做起,包括飲食均衡、維持良好的作息,減少高油、高鹽、高膽固醇飲食,適量運動及舒解身心壓力,就能降低疾病上身的機率。


更多NOW健康報導
▸久沒運動太逞強恐運動傷害 增生療法早日恢復跑跳自如
▸「圓規」帶來豪雨汗皰疹患者叫苦連天 中醫調理斷病根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本週出現1名本土個案出現中度肺炎,這是我國首例感染Omicron後出現中重症個案。 ▲1月28日至2月3日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病毒基因定序結果。(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該名個案為70多歲本國籍女性(案18548),有多重慢性病...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針對今(4)日COVID-19國內確診病例表示,本土25例中,11人為居隔期間陰轉陽。境外移入則有46例,23例為落地採檢、23例為居家檢疫期間採檢確診。 ▲2月3日入境航班篩檢結果。(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調查顯示,昨(3)日桃園機場落地...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春節期間本土疫情持續延燒,今(4)日大年初四新增25例本土個案,其中以全家旗下物流業「日翊」10人染疫最多。 ▲全家旗下物流業「日翊」10人染疫最多。(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其次為高雄港群聚增9人,宜蘭礁溪長榮延伸的諾貝爾幼兒園再添3人,台北增2人確診,均與...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1月31日除夕夜吃年夜飯,最近幾天確實一些吃年夜飯之間的親密家人染疫,但還沒看到南北移動帶動病毒的狀況,將密切關注疫情變化至2月10日後,雖然Omicron變異株傳播力很強,這幾天還看不出來疫情變化。 全球疫情雖然嚴峻,但Omicron確診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