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疫情怕上醫院效應! 她拖到肛門「流湯、噴膿」大腸癌惡化四期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情影響,這2年大腸直腸癌早期新確診個案數明顯減少!背後原因多是怕疫情不敢到醫院,台北榮總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聖捷說,該院就收治一名57歲婦人,2年前確診大腸直腸癌三期,先後電療、化療再手術切除腫瘤,沒想到後來因為疫情不敢到醫院,沒有定期回診,直到肛門與會陰部「流湯、噴膿」,緊急就醫,才發現腸癌已惡化至四期。

根據衛福部統計,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4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每年約有1.7萬人被診斷為大腸癌。但臨床發現,近2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不少民眾不敢至醫療院所接受癌症篩檢與治療。

黃聖捷指出,該名女性患者在經過多次電療、化療後,已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後續僅需透過輔助性化學治療與定期追蹤即可,不幸的是,追蹤期間正逢本土疫情爆發時期,讓她心生恐懼而沒有定期回診,直到有一天發現肛門與會陰部外流出黏稠分泌物與組織液,才意識情況不對,但腫瘤復發且已從肛門口突出,前面的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的腫瘤也更加快速、兇猛與廣泛,暫時無法透過手術切除。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表示,這2年臨床門診發現,早期新確診個案數明顯減少,確診人數突然下降,很明顯是因疫情影響,推測未來幾年晚期確診的患者比例,恐因篩檢人數下降而些微上升。此外,據臨床門診觀察也粗估有高達2成的患者因疫情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

每年3月為大腸直腸癌防治月,為了幫助患者及早診斷、掌握黃金治療期,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今(30)日攜手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台中市腸腸久久協會等三大病友協會,提出「腸癌照護有秘訣、接力治療有攻略」衛教主軸,呼籲國人注意腸癌三大自覺症狀,一旦確診也要注意第一線到第四線持續治療,延長整體存活期與疾病穩定期。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說,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並予以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發生。然而,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學會依臨床患者就醫時最常見的症狀,統整出腸癌三大自覺症狀,呼籲民眾若出現腹脹腹痛、血便中帶有黏液便,以及明顯排便習慣改變,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應提高警覺,立即就醫檢查。

除了上述自覺症狀外,醫師亦提醒,其他如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也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腦瘤3顆有健保、長8顆要全自費? 民團提案要設癌症新藥基金

清明連假照樣玩嗎? 陳時中拋戒慎不恐懼「可做想做的事」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吳清河/台中報導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等環保團體及約20 個醫界團體,今(6)日為8月8日當天的反空污大遊行暖身,前往台中市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陳情,中部地區不少人士前來參加,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醫師呼籲大家屆時一起站出來反空污,骨科專家王校醫師更在現場警告,空污會造成骨質疏鬆,之...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又見境外移入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病例,為60多歲男性(案477),長期於南非工作,前次自台灣出境時間為2016年11月,是與7月27日公布的案460、案461(一對母子)一同自南非返...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吃保健食品,當心超標塑化劑跟著吃下肚!台北市衛生局今(6)日公布最新抽驗結果,發現一件「培恩深海魚油膠囊(批號:3921A19;有效日期:2023年8月16日)」檢出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達0.8ppm,超過標準的0.6ppm以...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香港昨公布82例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其中1人是從台灣赴港後在隔離期間被驗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6)日證實該名個案為50多歲的國人女性,指揮中心今已透過香港提供資料連繫上人,其在7月27日入境香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