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瘦太快當心「耳咽管開放症」 醫師教你二招辨認

瘦太快當心「耳咽管開放症」 醫師教你二招辨認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耳朵常常覺得悶悶、怪怪的」、「為什麼呼吸聲特別大,講話時回音感很重」,小心有可能是罹患了耳咽管開放症!林口長庚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趙偉傑表示,門診中確實有一半的病人,因減肥或是糖尿病引起體重快速下降,使得耳咽管脂肪流失,誘發上述症狀。

調節耳朵內部壓力 協助中耳腔排除細菌
趙偉傑醫師說明,耳咽管位於鼻腔最後端,主要連結鼻腔與中耳腔,由於中耳腔屬於半密閉空間,被耳膜覆蓋。主要功能為調節耳朵內部壓力,類似一個活門,當需要調節耳朵內部壓力時,人體會不自主進行吞嚥、打呵欠的動作使其張開,把新鮮空氣從鼻腔送入耳朵內,平衡內部壓力。
耳咽管除了具有平衡耳朵內部壓力功能外,耳咽管上面的纖毛,還能把耳朵產生的黏液及細菌,往鼻腔送出去,協助排空中耳腔內不乾淨的物質。
「耳咽管」像一道門 脂肪流失太快關不緊

趙醫師進一步指出,耳咽管通常處於關閉狀態,可以想像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道門,除了能夠開與關之外,門與門框之間會有門縫,當門縫過大時,一旦外面的風吹進來,就會產生漏氣情形,等於門無法關緊,形成所謂的「耳咽管開放症」。
特別是耳咽管旁的脂肪,只有不到1公分的量,若因過度減肥瘦太快,影響耳咽管周邊脂肪量變少,就會有症狀。另外,在大量喪失水分時,造成局部黏膜變得乾澀也會萎縮,同樣會產生「耳咽管開放症」。
低頭、彎腰自我檢測 二方法簡單快速判斷

如何自我檢測,有二項簡單方法,趙偉傑醫師表示,如果發生症狀時,只要低頭、躺下來或坐在椅子上,頭彎腰靠近膝蓋,會覺得耳朵悶、聽不清楚的狀況變好了,就極有可能是此症。因為在低頭時靜脈回流至頭部,促使耳咽管附近的血管及周邊黏膜跟著膨脹,此時,耳咽管開放漏氣的空間減少,讓症狀暫時得到緩解。
另外,以鼻子用力吸氣,把耳朵裡的氣抽出來,耳內壓力會暫時平衡,這也是為什麼慢性耳咽管開放症患者,常會用力吸鼻子,這樣做會讓耳朵較舒服一點。
多喝水緩解症狀 避免講話太快、過度運動
趙偉傑醫師說明,患有耳咽管開放症的人可以多喝水,因為當身體水分夠多,鼻腔內的黏膜也會比較飽滿,減少耳咽管漏氣的情況,只要多喝水,至少能使症狀發生的頻率下降。
同時也要避免處於缺水狀態,例如講話太快過多,水分容易蒸散;運動時,大量喪失水分也會更嚴重,有時重訓或是跑步過喘,耳朵裡好像都是自已呼吸聲,這是因為耳咽管處於半開放狀態。
建議減肥應循序漸進 使耳咽管功能恢復平衡
治療方式,主要會讓患者的鼻子裡,多一點水分,趙偉傑醫師表示,例如以溫和藥水或是生理食鹽水沖洗鼻子,讓水分暫時存留在耳咽管周邊,當然不只要治標也得治本,針對原本的問題進行處理。

最後提醒正在瘦身的民眾,應循序漸進減重,平均一年減7、8公斤即可,讓原本失常的耳咽管功能慢慢恢復,自動取得平衡。

【延伸閱讀】

白內障手術新選擇 「精準微脈衝」安全快速精準到位

邁進精準醫療時代! 出生就掌握藥物過敏基因 用藥更安心

慢性腎臟病新藥療效佳 臨床試驗提前終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73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綜藝女王小S雖然身材嬌小,但是她又細又長又筆直的雙腿,卻立刻把她的身高從視覺上拉長百分之二十!她得意的雙腿除了和她常年練習國標舞有關,更與她的日常生活習慣有關。今天小編就要為大家帶來小S的獨門瘦腿十三招,嚴格照著做,說不定15天後你就會看到效果哦! 1、剪刀腳 平躺在床上,保持兩腿併攏豎起的姿勢,然...

閱讀詳情 »

梨子自古被尊為「百果之宗」,含有醣類、膳食纖維、鉀、維生素C、維生素B群、果膠等營養素,因此常吃水梨能清心、潤肺、利便、止咳、降血壓及有效提高人體免疫力,減少疾病侵襲。秋冬時,若出現口渴、便秘、乾咳等症狀,可以藉由水梨來緩解症狀,能增強肺臟對於秋燥以及外邪的防禦能力,且水梨可跟許多食物一起搭配,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小二女童,常常寫功課寫沒多久就開始打瞌睡,讓女童的家長擔心不已,是不是孩子體力太差?鹿港基督教醫院物理治療師劉季花指出,當兒童出現體適能不佳,不但會影響體位問題,也容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長期下來恐會影響孩子學習發展。其實,想要改善孩子體適能不佳問題,家長可透...

閱讀詳情 »

「龍眼乾」是很好的養生補品,尤其對腎臟很好,大家可善加利用,以下列與幾項用法,提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份量】一人份(一兩)【用法】一、有虛火時:龍眼乾+鹽(用水燉半小時)無痰、咳嗽者適用二、無虛火時:龍眼乾+鹽(用熱水沖泡15分鐘左右即可)幫助睡眠三、咳嗽有痰:枸杞+紅棗+龍眼乾(一起...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