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瘦太快當心「耳咽管開放症」 醫師教你二招辨認

瘦太快當心「耳咽管開放症」 醫師教你二招辨認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耳朵常常覺得悶悶、怪怪的」、「為什麼呼吸聲特別大,講話時回音感很重」,小心有可能是罹患了耳咽管開放症!林口長庚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趙偉傑表示,門診中確實有一半的病人,因減肥或是糖尿病引起體重快速下降,使得耳咽管脂肪流失,誘發上述症狀。

調節耳朵內部壓力 協助中耳腔排除細菌
趙偉傑醫師說明,耳咽管位於鼻腔最後端,主要連結鼻腔與中耳腔,由於中耳腔屬於半密閉空間,被耳膜覆蓋。主要功能為調節耳朵內部壓力,類似一個活門,當需要調節耳朵內部壓力時,人體會不自主進行吞嚥、打呵欠的動作使其張開,把新鮮空氣從鼻腔送入耳朵內,平衡內部壓力。
耳咽管除了具有平衡耳朵內部壓力功能外,耳咽管上面的纖毛,還能把耳朵產生的黏液及細菌,往鼻腔送出去,協助排空中耳腔內不乾淨的物質。
「耳咽管」像一道門 脂肪流失太快關不緊

趙醫師進一步指出,耳咽管通常處於關閉狀態,可以想像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道門,除了能夠開與關之外,門與門框之間會有門縫,當門縫過大時,一旦外面的風吹進來,就會產生漏氣情形,等於門無法關緊,形成所謂的「耳咽管開放症」。
特別是耳咽管旁的脂肪,只有不到1公分的量,若因過度減肥瘦太快,影響耳咽管周邊脂肪量變少,就會有症狀。另外,在大量喪失水分時,造成局部黏膜變得乾澀也會萎縮,同樣會產生「耳咽管開放症」。
低頭、彎腰自我檢測 二方法簡單快速判斷

如何自我檢測,有二項簡單方法,趙偉傑醫師表示,如果發生症狀時,只要低頭、躺下來或坐在椅子上,頭彎腰靠近膝蓋,會覺得耳朵悶、聽不清楚的狀況變好了,就極有可能是此症。因為在低頭時靜脈回流至頭部,促使耳咽管附近的血管及周邊黏膜跟著膨脹,此時,耳咽管開放漏氣的空間減少,讓症狀暫時得到緩解。
另外,以鼻子用力吸氣,把耳朵裡的氣抽出來,耳內壓力會暫時平衡,這也是為什麼慢性耳咽管開放症患者,常會用力吸鼻子,這樣做會讓耳朵較舒服一點。
多喝水緩解症狀 避免講話太快、過度運動
趙偉傑醫師說明,患有耳咽管開放症的人可以多喝水,因為當身體水分夠多,鼻腔內的黏膜也會比較飽滿,減少耳咽管漏氣的情況,只要多喝水,至少能使症狀發生的頻率下降。
同時也要避免處於缺水狀態,例如講話太快過多,水分容易蒸散;運動時,大量喪失水分也會更嚴重,有時重訓或是跑步過喘,耳朵裡好像都是自已呼吸聲,這是因為耳咽管處於半開放狀態。
建議減肥應循序漸進 使耳咽管功能恢復平衡
治療方式,主要會讓患者的鼻子裡,多一點水分,趙偉傑醫師表示,例如以溫和藥水或是生理食鹽水沖洗鼻子,讓水分暫時存留在耳咽管周邊,當然不只要治標也得治本,針對原本的問題進行處理。

最後提醒正在瘦身的民眾,應循序漸進減重,平均一年減7、8公斤即可,讓原本失常的耳咽管功能慢慢恢復,自動取得平衡。

【延伸閱讀】

白內障手術新選擇 「精準微脈衝」安全快速精準到位

邁進精準醫療時代! 出生就掌握藥物過敏基因 用藥更安心

慢性腎臟病新藥療效佳 臨床試驗提前終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73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自從全國進入3級防疫警戒,一夕之間人們為疫情快速進入社區感染感到措手不及,隨著每日病例數增加,股市經濟生活全面受到影響,來路不明的傳染鏈,醫療系統負荷超載,超過以往SARS的死亡病例等等。身處在如此大規模的創傷情境中,人們被引發出種種的不確性,同時伴隨著深深的無助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自6月15日疫苗開打,大部分縣市優先安排85歲以上長者施打,五個縣市擴大到75歲以上,進入第三日,傳出共有9人在施打疫苗後死亡。對此外界又有疑慮,事實上,這個議題在往年施打流感疫苗時都會出現,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這些不良事件發生在接種疫苗之後,也可能與疫苗完全無關...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昨(16)日晚間陸續傳出施打牛津AZ疫苗後死亡事件,今(17)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已收到11例個案,當中8例是80歲以上年長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強調,各國開啟新冠疫苗廣泛施打時,不論牛津AZ、輝瑞BNT、莫德納都有類似案件,目前沒有看到疫苗緩打...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根據統計,男性感染了COVID-19(新冠肺炎)後會比女性來得嚴重,過去科學家歸因於,可能是男性和女性之間荷爾蒙差異所造成的;部分論文指出,因為男性比女性擁有更高濃度的睪固酮,所以容易造成COVID-19病情惡化。但最近有1項新的研究表示,低濃度睪固酮反而可能增加男性...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