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瘦太快當心「耳咽管開放症」 醫師教你二招辨認

瘦太快當心「耳咽管開放症」 醫師教你二招辨認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耳朵常常覺得悶悶、怪怪的」、「為什麼呼吸聲特別大,講話時回音感很重」,小心有可能是罹患了耳咽管開放症!林口長庚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趙偉傑表示,門診中確實有一半的病人,因減肥或是糖尿病引起體重快速下降,使得耳咽管脂肪流失,誘發上述症狀。

調節耳朵內部壓力 協助中耳腔排除細菌
趙偉傑醫師說明,耳咽管位於鼻腔最後端,主要連結鼻腔與中耳腔,由於中耳腔屬於半密閉空間,被耳膜覆蓋。主要功能為調節耳朵內部壓力,類似一個活門,當需要調節耳朵內部壓力時,人體會不自主進行吞嚥、打呵欠的動作使其張開,把新鮮空氣從鼻腔送入耳朵內,平衡內部壓力。
耳咽管除了具有平衡耳朵內部壓力功能外,耳咽管上面的纖毛,還能把耳朵產生的黏液及細菌,往鼻腔送出去,協助排空中耳腔內不乾淨的物質。
「耳咽管」像一道門 脂肪流失太快關不緊

趙醫師進一步指出,耳咽管通常處於關閉狀態,可以想像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道門,除了能夠開與關之外,門與門框之間會有門縫,當門縫過大時,一旦外面的風吹進來,就會產生漏氣情形,等於門無法關緊,形成所謂的「耳咽管開放症」。
特別是耳咽管旁的脂肪,只有不到1公分的量,若因過度減肥瘦太快,影響耳咽管周邊脂肪量變少,就會有症狀。另外,在大量喪失水分時,造成局部黏膜變得乾澀也會萎縮,同樣會產生「耳咽管開放症」。
低頭、彎腰自我檢測 二方法簡單快速判斷

如何自我檢測,有二項簡單方法,趙偉傑醫師表示,如果發生症狀時,只要低頭、躺下來或坐在椅子上,頭彎腰靠近膝蓋,會覺得耳朵悶、聽不清楚的狀況變好了,就極有可能是此症。因為在低頭時靜脈回流至頭部,促使耳咽管附近的血管及周邊黏膜跟著膨脹,此時,耳咽管開放漏氣的空間減少,讓症狀暫時得到緩解。
另外,以鼻子用力吸氣,把耳朵裡的氣抽出來,耳內壓力會暫時平衡,這也是為什麼慢性耳咽管開放症患者,常會用力吸鼻子,這樣做會讓耳朵較舒服一點。
多喝水緩解症狀 避免講話太快、過度運動
趙偉傑醫師說明,患有耳咽管開放症的人可以多喝水,因為當身體水分夠多,鼻腔內的黏膜也會比較飽滿,減少耳咽管漏氣的情況,只要多喝水,至少能使症狀發生的頻率下降。
同時也要避免處於缺水狀態,例如講話太快過多,水分容易蒸散;運動時,大量喪失水分也會更嚴重,有時重訓或是跑步過喘,耳朵裡好像都是自已呼吸聲,這是因為耳咽管處於半開放狀態。
建議減肥應循序漸進 使耳咽管功能恢復平衡
治療方式,主要會讓患者的鼻子裡,多一點水分,趙偉傑醫師表示,例如以溫和藥水或是生理食鹽水沖洗鼻子,讓水分暫時存留在耳咽管周邊,當然不只要治標也得治本,針對原本的問題進行處理。

最後提醒正在瘦身的民眾,應循序漸進減重,平均一年減7、8公斤即可,讓原本失常的耳咽管功能慢慢恢復,自動取得平衡。

【延伸閱讀】

白內障手術新選擇 「精準微脈衝」安全快速精準到位

邁進精準醫療時代! 出生就掌握藥物過敏基因 用藥更安心

慢性腎臟病新藥療效佳 臨床試驗提前終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73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公費流感疫苗 首度引入細胞培養流感疫苗打針接種流感疫苗,是每年的秋冬大事。去年台灣公費流感疫苗首度由三價升級為四價疫苗,今年更是全面再升級,引進細胞培養流感疫苗,將在秋冬首度開打,也因為製程效率高,能在短時間內快速生產,有望成為疫苗新趨勢。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台灣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45歲黃姓婦女多年前因為藉由乳房攝影檢查出乳房左側良性纖維囊腫,醫師建議應定期追蹤檢查,不過一想到檢查時,胸部被擠壓的疼痛感,痛到呼吸困難,光想到就抗拒。為提升準確度,降低疼痛感,增加民眾檢查意願,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今年裝設全新多功能數位乳房攝影儀,不但可做2D乳房攝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48歲男出現牙痛 竟是口腔癌第一期一名48歲男性,3年前被診斷出右側頰黏膜有均質性厚白斑,因此接受手術切除,也戒掉長達30年的菸癮以及喝酒、吃檳榔習慣,但後續因工作忙碌疏忽回診追蹤,加上口腔並無不適感,因此不以為意,直到某次牙痛赴牙科就診時,被發現右側後臼齒區域有不規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全民健保支出逐年成長,健保署公佈去年10大「最燒錢」疾病,慢性腎病「榮登」首位,治療費用全年度高達533億元、洗腎人數衝破9.2萬人。其次依序是第二型糖尿病308億元、齒齦炎及牙周疾病180億元、齲齒164億元、原發性高血壓140億元、到院抗腫瘤治療(如放、化療)134億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