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糖尿病腎病變怎麼吃才能穩血糖護腎臟? 專家來解惑

糖尿病腎病變怎麼吃才能穩血糖護腎臟? 專家來解惑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

台灣洗腎率連年世界之冠,其中約有4至5成是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病人,但卻有不少病人因為蛋白質攝取量不當,造成腎臟功能惡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教授指出,糖尿病與腎臟病病人的飲食首重在如何控制好血糖、血壓及血脂。當腎病病人腎臟功能受損,無法正常排出蛋白質代謝廢物,建議就更應該調整蛋白質攝取量,會是糖尿病腎病變病人與家屬在照顧上的共同重要課題。

糖尿病飲食首重控制三高 蛋白質約佔總熱量16%~18%

飲食控制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場難攻難守的戰役,黃孟娟教授指出,糖尿病的飲食治療重點在於控制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根據美國糖尿病醫學會指南建議,蛋白質攝取量要適量攝取,建議脂肪含量合宜及優質蛋白質來源為佳 (如: 瘦肉、魚及黃豆製品)。但需注意,若合併腎臟功能不良,蛋白質攝取量就要降低。此外,也應注意醣類食物及含糖食物的攝取。她解釋,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食物中糖的攝取熱量應小於一天總熱量的5%,而一杯750cc的全糖的手搖杯飲料“糖的熱量”就高達150~180卡,一般人喝一杯就攝取高達10%的含糖量,對血糖影響極大,也就不難理解現在糖尿病有逐年年輕化的趨勢。

控制醣類攝取 也應多補充鉻、鎂、鋅

黃孟娟教授進一步指出,六大類食物中含醣類的就有三類,包括主食類、奶類、水果類,糖尿病病人應諮詢營養師,學習適當控制攝食食物中含醣類的攝取量。此外,由於糖尿病會造成醣類代謝異常,所以也應確保食物中鉻、鎂、鋅等以幫助代謝的營養素,是否充足。

糖尿病腎病變 蛋白質攝取量須減少

罹患糖尿病數年以後,常有不同程度的腎臟功能下降,這就是所謂的糖尿病腎病變。黃孟娟教授強調,當糖尿病患者早期合併腎病變時,就必須稍稍減少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取量,才不會造成腎臟負擔。而糖尿病腎病的晚期,如果病人還是大量地攝入蛋白質,會致使血液中蛋白質的代謝廢物升高,這會給腎臟帶來沉重的負擔,加重腎功能惡化速度,可能提早洗腎。

食慾不振每況愈下 營養補充品可補足營養

黃孟娟教授帶領高醫營養團隊研究發現,腎臟病晚期病人經常發生熱量攝取不足,且蛋白質吃過量,而研究結果也發現,高蛋白及熱量攝取不足與腎功能惡化有關聯。所以從糖尿病進展到腎臟功能差的時候,此時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量,可減少腎臟的負擔,而且熱量一定要夠,才不會營養不良更導致腎臟功能惡化。所以,要諮詢營養師才知道如何量身打造適當的營養攝取,達到穩定血糖、保護腎臟、維持體力。

穩血糖護腎臟 要做好蛋白質管理

「很多糖尿病腎病變病人不知道有腎臟病之後,蛋白質的量要減少,持續這樣吃對腎臟可能造成傷害,當病程變化,營養補充一定要做對。」市售糖尿病配方的蛋白質比例較高,長期食用且忽略營養品的蛋白質含量,而超出限制量的話,會加重傷害腎臟。黃孟娟教授強調,若一旦腎臟功能變差,應挑選蛋白質含量約為10%左右的營養品較為恰當,營養補充面面周全,腎臟健康就加分了喔!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622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via 夏天,溫度高、汗水多、沒食慾,十分容易感到疲勞,尤其是對打工一族而言,工作與生活壓力大,身心則會更疲勞。那麼,在這炎熱的夏天裡,人們應如何做才能輕鬆緩解疲勞呢?今天,網醫就和大家一道去探秘一下吧! 常吃醋 炎炎夏日,在高溫的煎熬下,不少人的自身免疫能力明顯下降,常常會感到疲勞乏力,再加上受...

閱讀詳情 »

VIA 隨著電腦的普及和生活節奏的加快,頸椎病就像傳染病一樣在辦公室蔓延,患者日漸低齡化,它已經不再是我們傳統意識中年老體衰人群的專利了,它也正時刻威脅年輕人的生活,尤其是長期從事財會、寫作、編校、文秘、IT等職業的年輕人。 長期不良的姿勢是主因 頸椎病的發病因素雖然多種多樣,但下列因素無論在其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暑期來臨,進入旅遊旺季,其中又以東南亞及海島國家為國人旅遊最愛去的地方。但是,藥師提醒,民眾至開發中國家旅遊時,應注意當地衛生條件,除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類及海鮮,飲用水也盡量使用煮沸過後的開水,以免旅行者腹瀉問題發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藥劑科藥師賴彥安指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肺癌高居10大癌症死因首位。有生技業者在牛樟芝中分離、純化出具抗癌活性的小分子藥物,可做為治療肺癌Ras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目前美國已進入二期臨床試驗,並取得孤兒藥資格,可望加速上市。 生技公司臨床醫學部首席執行官陳志銘指出,所有癌症中,約有3成以上為Ras基因突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