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胃食道逆流恐釀食道癌? 「巴瑞特氏食道」是警訊

胃食道逆流恐釀食道癌? 「巴瑞特氏食道」是警訊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壓力大,飲食時間不固定,讓你胃食道逆流?」這恐怕是許多台灣人的生活寫照。食道在胃酸長期刺激下,有可能出現異常黏膜組織「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如果即時發現即時處置,有機會在轉化成癌症前,趁早消除異常組織,降低生命危害;但如果沒能即時發現,生活飲食習慣也沒改變,就有可能癌化並威脅性命。


衛福部日前發布10大癌症死因,食道癌死亡人數排名占總癌症人數第9位;而國健署公布最新的國人10大癌症發生率,食道癌排名第10位,顯見食道癌對國人生命威脅之大。


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表示,食道黏膜與胃部黏膜不同,無法承受胃酸高強度腐蝕,食道與胃部中間有賁門緊縮間隔,照理來說胃酸無法流到食道,但壓力大、飲食不正常、愛吃酸辣等因素,胃酸經常大量分泌流出賁門到食道,發生次數太多,食道黏膜細胞有可能在不斷傷害修復中,發生細胞變異。


朱光恩也說,不是所有胃食道逆流患者,都會出現「巴瑞特氏食道」,臨床上不是很常見,但是確診有「巴瑞特氏食道」,轉化成癌細胞機率就非常高,日後恐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原因在於「巴瑞特氏食道」黏膜與正常食道黏膜會產生競爭,加上胃酸持續傷害,癌症發生機率就立刻提升,但是「巴瑞特氏食道」沒有明顯症狀,只能仰賴檢查才能發現。


朱光恩解釋,大部分「巴瑞特氏食道」病患,不會有明顯症狀,多數是因胃食道逆流,接受為檢查時發現。檢查醫生必須非常有經驗,檢查時發現食道賁門附近,會有一些粉紅色異常組織,一旦發現會立刻切片檢查,大概3天就可以回醫院看檢驗報告。假使確定發現「巴瑞特氏食道」,會再約病人回診,用內視鏡電燒治療。


朱光恩強調,大部分接受電燒治療病患,不會有很大的風險,由內視鏡深入把異常黏膜燒掉,但如果範圍太大,則會轉介外科醫師執行手術。當異常黏膜去除後,正常黏膜就會慢慢恢復,剛開始幾天食道會有些不舒服,但這種不適的感覺會慢慢退去消失,患者除要服用一段時間藥物抑制胃酸外,本身生活形態與飲食習慣也應做改變。


朱光恩提醒,接受電燒去除「巴瑞特氏食道」(異常黏膜)患者,3個月後要在接受1次胃視鏡檢查,確認傷口恢復狀況,或有沒有其他異常黏膜,如果都正常就可以算完全康復,未來演化成食道癌風險也可說趨近於零。不過,若飲食依舊不控制,仍然喜歡吃重油、酸辣、味道重的食物,如果再加上吸菸,相同疾病可能會再反撲。


【NOW Talk】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是1950年由英國諾曼.巴雷特(Norman Barrett)所提出,當胃食道逆流發生,胃賁門附近的食道黏膜,在胃酸反覆傷害修復過程下,發生細胞變異,由原本扁平細胞變成柱狀細胞,目前被認為是食道癌前期病變,未經醫療處置的食道黏膜變異細胞很有可能再變異成癌細胞。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衛福部公布108年10大死因 近3成國人死於癌症

相關推薦

晚餐四分之一是維持生命,四分之三是維持醫生的生計。標準是:第二天起床沒有飢餓感,請把晚飯減少一半。   千萬不要以為隨便進食晚餐無關緊要,國內外專家研究發現,很多疾病發生的原因之一,來自晚上不良的飲食習慣。晚餐吃錯了,小心疾病上身哦。   晚餐與肥胖 90%的胖子緣於晚餐吃太好...

閱讀詳情 »

癌症是目前「殺傷力」很強的一種疾病,現在很多人的心思都在工作上面,所以總是在不經意間出現很多的疾病。癌症的症狀有很多,眼皮上面也會有癌症的症狀,大家不知道吧,下面編就為大家講解一下! 在眼皮上長了個東西,以為是針眼,沒想到是一個惡性腫瘤。最近50歲的老胡在醫院被割掉了整個左上眼皮。據老胡說,去年發...

閱讀詳情 »

結束年底繁忙的工作,準備迎接新的一年,卻在年節前發現長期的作息不正常及用眼過度,讓人膚色黯沉、眼周細紋橫生,明明年紀還輕,卻提早邁入熟齡肌,不想讓許久未見的親朋好友看見自己的疲憊老態,單靠塗抹保養品似乎不夠給力?!新的一年對自己好一點,送自己一份美麗禮物,本期邀請專業醫師針對女性常見的老化徵狀,規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