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腳部起水泡超難受 預防水泡有五招

腳部起水泡超難受 預防水泡有五招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買了新鞋子磨腳、長時間運動後,脫下鞋發現長出腫腫的水泡,走起路來特別疼痛,小水泡該怎麼預防呢?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穿著不合腳的鞋子、過度摩擦肌膚、穿新鞋子咬腳等都是導致水泡的常見原因,為了能預防水泡的生長,足部專家Georgeanne Botek提供五種方法,遠離水泡的紅腫痛。

保持表面乾爽 預防小水泡新生

1. 保持皮膚乾燥:Botek說,如果出汗太多會增加起水泡的機會,保持足部透氣及乾爽很重要。

2. 穿排汗襪與合腳鞋子:為了預防水泡的產生,特別要進行大量的流汗運動,穿雙吸濕排汗襪,以減少皮膚表面的摩擦,而通常舊款的鞋子比新款更加柔軟舒適。

3. 使用乾燥粉末:因為流汗太多容易起水泡,運動前可塗抹些乾燥劑或滑石粉來維持表面乾燥。

4. 塗抹凡士林舒緩:新鞋經常咬腳,可以在容易紅腫處貼上膠帶或是塗抹凡士林保護皮膚不受傷。

5. 適當保護措施:進行體力活動或搬重物時,請戴上手套,若是洗手後記得要用毛巾擦乾雙手,預防水泡再生,一旦有紅腫疼痛、流膿、腫脹、劇痛等症狀,應立即停止活動。

留意感染跡象 避免傷口惡化    

除了過度摩擦引起的水泡外,諸如輕微燒傷、皮膚傷口擠壓也會引起水泡。Botek博士說,只要不疼痛,原則上不要擠壓它,假如太疼痛應從水泡的側邊打開,而非從中心處著手,保持完整。

若是水泡中的液體呈現透明代表無菌水泡,白色或乳黃色的液體則是感染的標誌。Botek提醒皮膚若有紅腫、水泡惡化等不舒服正是感染的跡象。另有糖尿病,例如感覺喪失、血液循環不良等危險因素,很有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傷口。如果上述情况加重,應儘速求診治療,以免傷口惡化。

參考資料:

5 Ways to Avoid Blisters and the Best Way to Treat Them

【延伸閱讀】

莫輕忽遭輾壓傷口 出現水泡和黑班時快就醫清創

吃幾口就飽當心是「肝水泡」! 如何治療一次看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65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日前台灣多所研究機構聯合研究發現,南部肺癌增加率是北部15倍。專家懷疑空汙是禍首,且肺癌長年是死亡率很高的癌症。不過,早期肺癌治癒率佳,為強調早期篩檢重要性,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醫療副院長高尚志日前表示,臨床常見不抽菸的女性肺腺癌患者,呼籲家族病史、工作場合空氣糟或50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隨著大眾健康意識抬頭,吃素不再只是因為宗教,追求健康養生的風氣,是一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新趨勢,朝向「健康」及「環保」的概念邁進。全台素食人口已經突破250萬人,躍居全球排名第二,台灣目前已經成為素食餐廳密集度最高國家,不只素食餐廳應有盡有,更是是世界上有名的素食材料...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過去在探討肥胖的原因時,重點都放在飲食及活動量,但是近年來發現,還有一個因素與肥胖的形成有關,就是睡眠時間的長短!減重專家曾漢棋醫師表示,許多流行病學方面的統計發現,睡眠時間與體重成反比。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之建議,成年人一天需要七小時以上的睡眠,如果每天睡眠時間少於六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大約有350萬人深陷膝關節疼痛之苦,而民眾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有不少迷思,如自行使用消炎止痛藥來緩解關節炎、甚至以為換人工關節就能一勞永逸,這些都是錯誤觀念。國際關節炎學者分享《美國醫學會期刊》最新研究及歐洲最新治療指引,證實藥品級硫酸鹽葡萄糖胺為目...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