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膽結石患者更容易罹患膽囊癌? 專家剖析10大危險因子

膽結石患者更容易罹患膽囊癌? 專家剖析10大危險因子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許多人聽過膽囊結石,發作時痛到在地上打滾,但膽囊也可能長出壞東西,台灣每年就有1千多人罹患膽囊癌。膽囊位於腹腔深處,很難透過觸診發現異狀,不少患者是在出現上腹痛、噁心嘔吐、食慾與體重下降、右腹出現腫塊、黃疸等不適症狀時,就醫檢查才確診。


膽囊癌好發年齡在60至70歲民眾,女性多於男性,約3比1,有些人以為膽石症或膽囊炎症狀為主要表現腹痛、噁心、嘔吐,但也有病人則完全沒有症狀,在健康檢查時,影像檢查才意外發現罹癌。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發生膽囊癌的原因至今依然不明,有著各種假設,例如,膽石症之慢性刺激、膽汁滯留、感染原、炎性腸道疾病,或者原先良性腺瘤惡化而來,但均未能證實。至於膽結石是否會導致膽囊癌?賴基銘指出,長期追蹤無症狀膽石症患者,僅有不到百分之1之病人罹患膽囊癌,因此這項說法是否可信,仍有待證實。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衛教資料則整理出膽囊癌10大危險因子:


▸女性
▸年紀大於65歲
▸肥胖、高血糖
▸經常曝露於致癌物之中(如戴奧辛、吸菸等)
▸膽囊腺瘤、膽囊鈣化
▸原發性膽道硬化症
▸膽囊慢性發炎
▸慢性感染沙門氏菌或幽門螺旋桿菌
▸先天性膽道囊腫
▸不正常的膽管胰管接合


臨床顯示,超音波掃描是診斷膽囊癌的最佳工具,方便可行且不具侵襲性,目前為篩檢膽囊癌的第一線工具。確診後,以手術切除為主,預後還不錯,但如果癌細胞轉移至肝臟、肺臟、骨頭等其他器官,術後還需合併放療、化療,療效較差。


賴基銘表示,膽囊炎、膽結石、磁化膽囊、膽胰管合流異常都是膽囊癌的高危險因子,一旦發現膽囊疾病,應積極治療,如果膽囊內有息肉或息肉樣病變,則需定期追蹤檢查。


更多NOW健康報導
▸秋冬季節溼疹反覆發作! 肝功能不佳恐增加治療困難度
▸植牙不單是補缺! 牙醫師:術前應同時評估牙周與齒列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近五年的小一生近視比率約22%,到了小六生竟已高達66%,罹患近視的年齡愈小,度數加深愈快,以後變成高度近視的機會就愈高,容易發生視網膜剝離、青光眼等併發症,甚至導致失明,不得不慎,偏偏台灣的孩童近視越來越嚴重。擺脫小小孩的「沉重」視力不少國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隨著天氣逐漸炎熱,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飄出的狐臭味也越來越濃厚。狐臭雖不是一種疾病,卻會在病人心理造成無形壓力,進而形成社交上障礙。大多數人都是藉由網路搜尋治療方法,而這些資訊當中也充斥許多謠言偏方,但這些偏方真的有用嗎?「狐臭」大多來自遺傳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任賴豐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喬萱報導)根據統計,民眾每年丟棄藥量達136噸,堆疊起來的高度相當於5棟台北101大樓,但您是否知道該如何處理「藥水怎麼有異常沉澱」、「使用藥品後出現嚴重皮膚過敏反應」、「換不同廠牌藥品比較沒效果」等用藥問題?小心問題藥品 通報作業不可少食藥署提醒,若使用藥品後出現不良反應、發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喬萱報導)面對自殺遺族,是應該關懷,或是不該再提及?親友因非自然因素死亡的 自殺遺族,很多人會有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反應,也許感覺到左右為難,或許感到些許沈重,內心似乎有黑色漩渦,要將之席捲而下,因此感到害怕與不安。其實,自殺遺族極易出現罪惡感,而且會承受極大壓力,不是不說不提就沒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