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認識器官捐贈 腦死之外還有心死後器捐

認識器官捐贈 腦死之外還有心死後器捐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器官捐贈遺愛人間,國人對這件事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許多人已註記日後可捐贈,幫助更多生命延續下去,可惜僧多粥少,供給仍遠遠趕不上需求。台灣目前器官捐贈來源多為意外導致腦死的患者,一年約200人,還有活體捐贈,也就是捐贈肝臟、腎臟給家人。台灣也在2017年的時候,衛福部頒布心臟停止後死亡器官捐贈(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簡稱DCD)作業參考指引,可望增加器官捐贈來源,挽救更多生命。

腦死捐贈器官品質佳 我國1987年才制定器捐條例

其實在沒有維生設備時,器官多為心跳停止後的捐贈。鑽研器官捐贈發展並推動國內器捐的台大生醫倫理中心主任蔡甫昌教授提到,1968年美國首先提出腦死判定準則,由於腦死病人心臟還在跳動,可大幅減少器官缺血的時間,可捐贈的器官品質與數目較佳,帶動其他國家也紛紛制定相關標準,我國也於1987年頒布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及腦死判定準則,腦死捐贈即成為主流。事實上日本、西班牙、法國等仍持續同時進行DCD。

心跳停止後器官捐贈 急救與否成最大爭議

台灣器官捐贈仍以腦死後捐贈為主流,心臟停止後的死亡判定、是否介入急救措施?用不用葉克膜?都成為器捐中最大的倫理爭議,不過蔡甫昌教授指出,心臟停止後,體內循環也停止,基本上就已死亡。即使相關流程符合法規,但面對家屬的情緒仍為兩難之處,社工們在面對責難、反悔、感謝之意,也已漸漸摸索出一套流程。

蔡甫昌教授表示,各國也都面臨相仿的歷程,不過DCD已被國際間認可為合法且有效提升器捐率的方式,美國已於2000年頒布相關指引、英國於2004年開始,甚至在目前英國器官捐贈來源中,DCD已佔4成。

台灣2017年頒布DCD指引 可望增加25%來源

2009年時蔡甫昌教授提出DCD的觀念與政府、醫界討論,2013年達成初步共識,2017年頒布心臟停止後死亡器捐作業參考指引。心跳停止後5分鐘,不介入急救措施,若未恢復心跳即判定死亡,器官移植團隊將立刻進行動作。目標期望能多提供25%的器官來源。

除了DCD之外,器官捐贈同意在國內仍需推行。受到文化及宗教的限制,以往國人接受度不高,最多僅接受眼角膜捐贈,但近年來民風開放,加上許多宗教領袖也相當推崇,接受度稍微提升。

目前全球以西班牙器官捐贈數量居冠,每百萬人中有38.6人,且採「默許制度」,也就是假定所有的人都同意器官捐贈,不同意者才必須特別申請退出。若發生路倒或意外,急救判定無效之後就會立刻進行器官保護。

認識器官捐贈 腦死之外還有心死後器捐

●台大生醫倫理中心主任蔡甫昌教授

DCD緩慢增加中 籲提升認知、加入行列

台灣目前DCD的數量每年僅15-20例,2020年時,台大甚至有一起腦死捐贈器官者,途中突發心肌梗塞猝死,立即啟動DCD流程,成功捐出肺臟與肝臟,拯救受贈者。蔡甫昌教授希望醫界與社會能對器捐多一點認知,也呼籲民眾能夠加入捐贈的行列,事實上,若有成功器捐者,其親屬的受贈排序也可提前。急重症照護單位、長照單位的認知也都應提升,以期拯救更多生命。

【延伸閱讀】

心律不整致猝死 自動去顫器隨身電擊及時救援

胃潰瘍多年久治不癒 竟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所致!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84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夏天明明待在冷氣房裡,只是搬個微重的物品,但突然身體有時就熱起來,且一熱起來,胸口、脖子、臉部、頭皮,就會開始發紅發癢,出現極癢或帶有灼熱感的浮腫起來的疹塊,或者覺得腸胃絞痛,一搔抓就會出現明顯浮腫的抓痕。皮膚科醫師表示,你可能是「熱過敏」發作,有一些小撇步能幫您緩解以及預防。 熱過敏皮膚搔癢、針刺...

閱讀詳情 »

減肥,不論「少吃、多動」都會面臨到減重停滯期。醫師表示,減重停滯屬正常的生理自我保護機制,一般來說,當減掉體重10%時,大多會遇到停滯期。但若體重停滯超過2個月,建議應重新檢視減重計畫,利用4錦囊突破體重停滯。 臺灣肥胖症衞教防治學會常務理事、肥胖專科醫師劉伯恩指出,減重停滯期屬「生理回饋」現象,也...

閱讀詳情 »

有長期經痛,甚至性交疼痛、慢性骨盆腔疼痛等不適症狀,以及造成不孕等情況,不要輕忽,應該至婦產科詳細檢查。1名 25歲的許小姐,經期時經常下腹悶痛,某天在經期前突然急性下腹劇痛,緊急至醫院求診,診斷為良性罕見的「息肉樣子宮內膜異位症」。 有長期經痛,甚至性交疼痛、慢性骨盆腔疼痛等不適症狀,以及造成不孕...

閱讀詳情 »

癌症患者不一定死於癌症本身,卻有極大風險是死於營養不良!根據國外研究調查顯示,臨床中高達每5人就有1個癌症患者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癌症本身。癌症治療是持久戰,除了遵照醫囑用藥之外,營養輔助也不可忽視。 癌症治療是持久戰,除了遵照醫囑用藥之外,營養輔助也不可忽視。 臨床發現:每5人就有1個癌症患者是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