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超強的!「嘴破」竟然可以靠「吃好」!這些食物家裡都有阿!收藏好下次破就免慌!

超強的!「嘴破」竟然可以靠「吃好」!這些食物家裡都有阿!收藏好下次破就免慌!

1、蜜汁含漱法:

超強的!「嘴破」竟然可以靠「吃好」!這些食物家裡都有阿!收藏好下次破就免慌! 

可用10%的蜜汁含漱,能消淡、止痛、促進細胞再生。 

 

2、蜂蜜療法:

將口腔洗漱乾淨,再用消毒棉簽將蜂蜜涂於潰瘍面上,涂擦後暫不要飲食。15分鐘左右,可把蜂蜜連口水一起嚥下,再繼續涂擦,一天可重複涂擦數遍。

 

3、木耳療法: 

超強的!「嘴破」竟然可以靠「吃好」!這些食物家裡都有阿!收藏好下次破就免慌!

取白木耳、黑木耳、山楂各10克,水煎、喝湯吃木耳,每日1~2次,可治口腔潰瘍。

 

4、可可療法:

超強的!「嘴破」竟然可以靠「吃好」!這些食物家裡都有阿!收藏好下次破就免慌!

將可可粉和蜂蜜調成糊狀,頻頻含咽,每日數次可治口腔發炎及潰瘍。

 

 

6、白菜根療法:

超強的!「嘴破」竟然可以靠「吃好」!這些食物家裡都有阿!收藏好下次破就免慌!

取白菜根60克,蒜苗15克,大棗10個,水煎服,每日1~2次,可治口腔潰瘍。

 

 

 

7、菜籽療法:

 

取白蘿蔔籽30克、芥菜籽30克、蔥白15克,放一起搗爛,貼於足心,每日1次,可治口腔潰瘍。

 

8、蘋果療法:

 

超強的!「嘴破」竟然可以靠「吃好」!這些食物家裡都有阿!收藏好下次破就免慌!

 

取1個蘋果(梨也可以)削成片放至容器內,加入冷水(沒過要煮的蘋果或梨)加熱至沸,待其稍涼後同酒一起含在口中片刻再食用,連用幾天即可治癒。 

 

9、核桃殼療法:

超強的!「嘴破」竟然可以靠「吃好」!這些食物家裡都有阿!收藏好下次破就免慌! 

將30至50克核桃殼熬水兩次,每天早晚各服1次。

 

山苦瓜苦寒 能除邪熱降火氣

 

聶醫師進一步指出,因補過頭火氣大者,除了常見的嘴破口臭、喉嚨腫,還有可能會有牙齦腫、便祕,嚴重者還會出現尿液偏黃偏紅。可從天然食物來改善,目前市面上炙手可熱的蔬菜山苦瓜就是不錯的食物。

 

本草綱目認為山苦瓜苦寒、無毒、具有除邪熱和解勞乏的功效,能有效降低補過頭造成的肝火旺,如果生活忙碌的人可以直接將山苦瓜切片泡水喝,就能緩解嘴破口臭等不適。頻繁進補的饕客也可在進補週間吃些山苦瓜料理降降火氣,調整一下體內平衡。胡麻山苦瓜作法簡單,料理細節如下:

 

【胡麻山苦瓜】

 

材料:

山苦瓜1條、石蓮花6片、蔓越莓12粒、蘋果1顆,冰塊水、黑芝麻各適量。

沾醬材料:

胡麻醬50ml、沙拉醬65ml、開水150ml、味醂15ml、七味粉、鹽各少許。

作法:

1. 將胡麻醬、沙拉、開水、七味粉、鹽、味醂放入果汁機打勻,並灑上黑芝麻。

2. 山苦瓜冰鎮15分鐘後瀝幹,與蘋果、石蓮花擺盤,灑蔓越莓,沾做法1的醬品嘗。

備註:怕苦味的人,要仔細去除苦瓜的內膜,汆燙時再加冰糖,就能去除苦味,燙苦瓜不要超過10分鐘,否則顏色會變黃,燙5分鐘剛好,口感清脆。

 

【小叮嚀】:

一般人想到降火氣的食物都會想到綠豆,所以會選擇綠豆湯來緩解嘴破、牙齦腫等火氣大的癥狀,事實上,綠豆雖屬寒性,但經過大火熬煮早就不是寒性食物,因此,綠豆湯緩解火氣此法是無效的,若要使用綠豆者,建議將之泡熱水5分鐘後喝其綠豆水才有效用。


via

相關推薦

根據統計台灣有高達55.2%的人有健走的習慣,你是否曾有健走的經驗?是否因健走而感到腰痠、膝關節不舒服? 聰明健走,減少不必要腰痠與膝蓋痛,讓健走更有趣!健走能帶來健康與快樂,聰明走、安全動,掌握健走要領、避免運動傷害,一起邁開腳步瘋健走囉! 聰明健走,顧腰護膝蓋,從熱身、收操做起 雖然健走不屬於...

閱讀詳情 »

隨著國人健康意識提升,運動風氣盛行, 我國運動人口比例逐年增加。根據教育部體育署108年運動現況調查結果顯示,13歲以上人口運動比例為83.6%。 其中為了健康而運動為71.1%,運動類型以戶外運動占79.7%最多,而運動項目又以「散步/走路/健走」占55.2%,其次慢跑約21.6%;另針對沒有運...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消基會近日收到特殊受害人申訴,告發人為知名小兒科醫師黃瑽寧,因網路平台出現許多「一頁式廣告」盜用黃醫師和其父親黃富源醫師的照片,並在網路上販售「三降茶」,號稱可治療所有糖尿病,讓他們身受其害。 黃瑽寧醫師說明,他與父親都並非糖尿病患者,也並非治療糖尿病的專家,在一頁式...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一些體重比較輕、身材較好的吸菸者,總以為不發胖是吸菸帶來的好處,但現在有研究推翻這個論點。研究發現,即使是身體質量指數(BMI)比較低的吸煙者,跟從未吸煙的人相比,器官周圍囤積脂肪的風險比較高,研究刊登在《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藥物》(PLOS Medicine)。 這...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