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還敢吃嗎?這10種常見食物,吃多了可能不知不覺就生病

還敢吃嗎?這10種常見食物,吃多了可能不知不覺就生病

吃了不新鮮、發霉發臭的食物會腹瀉肚子痛,可以讓人警覺,以後不再吃。但是吃一些加入化學合成添加料的食物,卻沒有立即的不良反應,往往容易讓人忽視潛在風險。時間長久後,日積月累的毒素越來越多,人就開始生病了。

1、臭豆腐
臭豆腐在發酵過程中會放入蝦頭等蛋白質,以蛋白質的腐敗物質快速讓豆腐發酵變臭,豆腐極易被微生物污染,它還含有大量的揮發性鹽基氮和硫化氫等對人體有害。

2、爆米花
以微波方式爆米花會釋放出聯乙醯的化學物質,而聯乙醯則讓爆米花聞起來有更香濃的奶油味。但據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信息顯示,2002年,一名爆米花工廠 的工人因肺部病變死亡,進而確認添加在爆米花中的聯乙醯化學物具有潛在致病危險。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檢測還發現,微波爆米花的包裝袋內層會釋放一種全氟辛酸銨的化學物質,加熱後會進入爆米花,過量食用可能會致癌。

3、味精
每人每日攝入味精量不應超過6克,攝入過多會使血液中谷氨酸含量升高,限制人體利用鈣和鎂,可能引起頭痛、心慌、噁心等症狀。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動物實驗證明,若攝取過量的味精,會降低人體抵抗能力,令骨骼及骨髓發育變異,並導致神經變異,情緒焦躁,興奮過度。

4、葵花子、瓜子
吃葵花子、瓜子要特別注意防止吃到發霉變質的壞瓜子,霉變後的瓜子會產生可致癌的黃麴霉毒素,它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強的物質。只要口感不新鮮或有怪味就不要吃。

5、豬肝
豬肝含高膽固醇是不爭的事實。如經常食用豬肝,易導致血液中膽固醇增高,容易引發冠心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豬肝內不只含有大量的鐵還含銅。若是本身有脂肪肝吃豬肝,因肝臟解毒、代謝功能較低,不能排出銅,造成過多的銅在肝臟及腦組織內積聚,可誘發黃疸、貧血、肝硬化、肝腹水、手足震顫、語言不清,甚至肝昏迷等症狀。

6、醃菜
醃菜因為在醃製過程中,產生二甲基亞硝酸鹽,在體內轉化為致癌物質亞硝酸胺,過量食用,導致胃、腸、胰腺等消化道癌變的幾率升高,其他醃製的臘肉、鹹魚等也有一定致癌性。

7、油條
明礬是含鋁的食品添加劑,麵粉加上明礬才能炸出好吃的油條。如果天天吃油條,腎臟很難排出鋁,體內積過多的鋁,對大腦及神經細胞有毒害,嚴重可引起智能性癡呆。

8、咖啡
咖啡中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成分,一旦被攝入體內很快隨血液流動,5分鐘內抵達人體各個器官,使血管收縮代謝增快,胃酸尿量增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官網提醒,咖啡因會讓人神經緊張、難以入睡、心跳加速、心律不整、血壓上升、頭痛、頭暈、缺水(特別是運動後),甚至更依賴咖啡因等。

9、皮蛋
皮蛋在製作過程中,有些不肖業者會在浸漬液中添加鉛和銅等重金屬,以提高皮蛋的安定性。台灣消基會表示,小孩受鉛中毒極可能會造成智能下降、生長遲緩和過動等症狀;而成人鉛中毒時,則會出現肌肉及關節的疼痛與高血壓、頭痛和頭昏眼花等情況,影響記憶力和注意力。

10、泡泡糖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經公布泡泡糖內阿斯巴甜可能導致的副作用,包括失明、暴躁易怒以及非典型性胸痛等等。美國衛茲健康報告對市面上幾種知名品牌的口香糖中的共有成分進行了調查,其中阿斯巴甜、二丁基羥基甲苯、鈣酪蛋白腖鈣磷酸鹽、膠基和二氧化鈦這五種成分過量攝入可能誘發癌症。 -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臉部出現斑點的原因多樣化,最主要是因表皮基底層的黑色素細胞活化後,大量製造黑色素,轉移到表皮的棘狀層再慢慢形成片狀,往上代謝到表皮的角質層。安南醫院皮膚科羅子焜醫師解釋,黑色素細胞活化又可分外在及內在因素,前者多因紫外線照射、化學刺激、環境污染影響,後者則包含身體之代謝...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如果沒發生浩鼎案,現在台灣生技界完全不同。」衛福部長陳時中在21日晚間上廣播節目《快樂心聲》接受主持人許智傑專訪,除了透露這週就能說明開放商務客來台的措施以外,也全力支持高端疫苗。節目中陳時中也提到,當時接下指揮官的重責,即使面對不同意見,即使不少人批評「朝令夕改」...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膽道癌是較少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不常在媒體上被討論,但是實際上108年約有2300人被診斷罹患膽道癌,人數直逼胰臟癌。目前國際標準的複方化療簡稱GC,只有25%的患者腫瘤有明顯縮小,整體中位存活期只有11.4個月,在日本的研究中,約有60%的病患發生嚴重白血球低下,顯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32歲的唐先生,是1名電子業工程師,由於工作繁忙且時常加班,平日裡大多選擇速食來解決工作日的三餐,週末也常與朋友相約聚餐飲酒。身高170的他,體態看起來也不算太胖,也沒有什麼肚子,這樣的狀態讓他認為自己的體質好像很好,愛吃高熱量食物也不用擔心自己體型太過走鐘。 肝炎、...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