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酒精可影響大腦24小時 醫:喝酒隔天最好不要開車

酒精可影響大腦24小時 醫:喝酒隔天最好不要開車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年節假期前,免不了各式各樣餐敘,不論同事、朋友、家人,很多人都在餐桌上聊著1年來的辛勞與安慰,有時免不了喝點酒,讓氣氛更歡愉,「喝酒不開車」已是不可挑戰的鐵律,然而有些人餐敘完隔一天,感覺精神好了許多,想要開車上班,沒想到警察一攔仍然判定酒駕,原因就在於酒精緩慢了消化系統運作。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解釋,警方路檢酒測吹氣,主要是測驗胃部氣體帶出的酒精量,一般來說,吃完一餐胃部排空需要3至4小時,但是酒精會減緩腸胃蠕動,再加上高油脂食物也會拉長時間,所以1場餐會下來,食物有可能留在胃裡超過12小時,酒精也就跟著一起留著,隔天早上吹氣也能檢測出來。

 

柳朋馳具體說明,有些人可能有相同經驗,前1天晚上聚餐喝酒,睡醒後嘔心想吐,仍然會吐出食物,正常來說,食物應該早已排出胃部進入腸道,然而在酒精影響下,隔天早上還有食物能吐,原因就是酒精緩慢了腸胃蠕動。

 

其實不僅是酒後不開車,喝了酒隔天也最好不要開車;柳朋馳提醒,身體代謝酒精速率每個人都不一樣,大致上與遺傳、性別、健康程度有關,相同酒精量進入身體,影響身體時間因人不同,如果聚餐時間比較早,只喝1、2杯啤酒,當晚不要開車或騎車,隔天早上還可視狀況而定,但聚餐時間比較晚,喝酒量又比較多,酒精恐怕影響大腦12至24小時,開車與騎車都仍然有危險。

 

當別人說你喝醉了,千萬不要鐵齒說沒醉,因為酒精騙了大腦;柳朋馳說,酒精會降低小腦對肢體的控制,讓細微動作無法做到,平衡感同時變差,神經反應也會減緩,然而自己對身體的舉止變化,不一定能馬上察覺,因為酒精也影響大腦認知功能,特別是理性判斷麻痺,沒有辦法合理判斷自我與周遭人事物。

 

政府不斷提高酒駕罰則,調派大量警力臨檢,酒駕肇事案件仍然不斷發生,一場車禍毀了2個或多個家庭,如果聚餐時喝了酒,搭計程車或尋求代駕,或許多了一些金錢上支出,但相對於不可抹滅的傷害,幾百塊新台幣可能比較值得。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美國拜登總統(Joe Biden)週一宣布到4月19日,將有90%的美國成年人會獲得新冠疫苗的接種資格。截至本月29日,據美國疾病預防中心數據(CDC)指出,美國目前已接種了1.46億劑疫苗,約有28%的美國人至少接種一劑劑量,而有16%的人已完成了兩劑疫苗接種。增加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30)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昨(29)日台灣牛津AZ疫苗接種1,468人次,施打1周來接種劑數最低,同時加拿大傳出專家建議,停止55歲以下接種牛津AZ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強調,加拿大再次「精神分裂」,民間專家建議停打,但政府衛生單位持續政策,英國施打上...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3月22日首批牛津AZ疫苗施打至昨(29)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全台已施打10,891人次,上周五接種人次最多共2,208人次,上周六因門診量少,接種人次僅有104人次,昨日則是1,468人次。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上周一至周六牛津AZ疫苗施打量,分別是...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30)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冠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案1025),個案是本國籍30多歲女性,2019年9月至英國就學,今(2021)年3月28日回台 ,集中檢疫所採檢確診。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案1025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時...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