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長期打鼾併嗅覺異常 上呼吸道重建找回健康

長期打鼾併嗅覺異常 上呼吸道重建找回健康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1名年約34歲的工程師,平時工作壓力大,常為了專案忙到天昏地暗,長期睡覺時打鼾,還不時出現呼吸停止的狀況,身為枕邊人的太太不僅夜難成眠,也常因睡到一半發現先生沒了聲音,趕緊起來搖醒他。而他每每一覺醒來常感精神疲累,直到近2年嗅覺漸漸出現異常,前陣子幾乎嗅覺失靈,聞不到味道,驚覺健康亮起紅燈,才趕緊就醫。經過耳鼻喉科專業醫師檢查,接受上呼吸道重建手術後,呼吸暢通、找回嗅覺,白天的精氣神都變好了。


上呼吸道結構異常 對健康構成極大威脅


弘光耳鼻喉科診所院長、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及博仁綜合醫院耳鼻喉暨頭頸部外科主任許文龍醫師說明,呼吸道嗅覺神經位於鼻內上方最深處,約腦底殼的位置,稱為「嗅覺本體」,當嗅覺本體裡的神經細胞穿過篩板及篩竇,分布到嗅覺區域,嗅覺分子經由空氣刺激這些神經,傳送到鼻內才能聞到味道,這是嗅覺反應。倘若嗅覺失靈,必須找出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許文龍藉由一連串傳統X光片、電腦斷層,血液檢查和睡眠呼吸檢測,以及內視鏡檢查,徹底揪出該名患者的上呼吸道結構異常,再加上過敏體質,以及篩竇裡長出肉芽和息肉的鼻竇病變,形成非常嚴重的呼吸道阻塞,進而導致嗅覺失靈,加上血氧濃度只有70幾(血氧濃度一般正常人是99至100),且睡眠時1個小時內約有90秒會出現呼吸中止現象,已經對健康構成極大威脅。


鼻腔呼吸道和口腔呼吸道重建 讓空氣順暢流通、體內血氧充沛


呼吸時空氣會從鼻腔進入,必須先經由中鼻道,此部位的鼻中膈、鼻甲的空間構造異常時,就會影響進入的空氣量;再者,口腔的呼吸道包括軟顎、懸壅垂和扁桃體,假設扁桃體過大時,也會影響第2關的空氣流量,無法順利將足量的氧氣送到肺部和腦部,嚴重時還可能造成缺氧。而上呼吸道重建手術是種新穎技術,目的是將鼻腔呼吸道和口腔呼吸道經過全盤考量評估,採適當的修整改善方案,讓空氣能順暢流通、血氧濃度充沛。


許文龍指出,術中將彎曲變形的鼻中膈修正後固定於中線,利用高頻無線電波刀修整中、下鼻甲肥大的黏膜和神經,從左右、上下擴大整體呼吸道空間,由於該名患者在鼻腔上方還存在篩竇病變問題,透過鼻竇內視鏡手術深入將息肉清除,再將篩竇內的肉芽一併處理;口腔內軟顎利用高頻無線電波刀增進彈性纖維,有效改善口腔進氧效率。術後住院3天,門診追蹤2周,患者術後2周後嗅覺完全恢復正常,現在睡飽6個小時也覺得精神奕奕,體力變好,即使開長途車回中南部老家,也不會老想打瞌睡了。


若本身有過敏體質,容易引發鼻腔黏膜腫脹,許文龍提醒,上呼吸道重建手術後,仍應避免貓狗毛、塵蟎、蟑螂等過敏原,應持續進行門診治療和追蹤,才能達到最佳改善效果。此外,很多罹患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常常不曉得自己睡覺時有打呼習慣,如果發現自己老是睡再多也睡不飽、早上睡醒總感覺口乾、喉嚨痛,再合併另一半的反應,建議應該先尋求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評估診斷,才有助於根本解決問題。


更多NOW健康報導
▸《特管法》將於年底落日 擬推《再生醫療發展法》上路
▸肝長期發炎小心肝硬化 中醫:持續惡化肝癌病變恐上身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1)日公布國內新增27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74例本土個案及4例境外移入個案;另有校正回歸本土個案73例,總計351例。確診個案中新增15例死亡。新增274例本土病例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74例本土病例,為129例男性、145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不斷蔓延,防疫勤洗手、戴口罩早已成為大家的日常,但在環境清潔與消毒中,仍不可忽視其危險性。常見消毒產品    用對時機、正確保存很重要輔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書華說明,常見的消毒產品,如酒精、漂白水、乾洗手、次氯酸水等,主要分成包括酒...

閱讀詳情 »

2021.05.31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5月31日為止,已經有124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疫苗爭議不斷產生話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則不斷強調政府統籌,外界仍質疑國內兩間國產疫苗未完成2期臨床,指揮中心就用預採購模式,指揮中心昨(30)日晚間發出新聞稿強調,國外採購疫苗也用相同模式。 指揮中心表示,疫苗自製自用是國家既定政策,未來新冠肺癌流感化是必然的趨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