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閃靈「刷」手買不停 小心強迫性購物上身

閃靈「刷」手買不停 小心強迫性購物上身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年終購物旺季,除了雙11購物節還有百貨週年慶,不少民眾為搶便宜整天守在各大購物網站,不僅影響工作,有的甚至熬夜搶購,連生活作息都被打亂。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粟寧醫師提醒,如果明知消費超出經濟負擔能力、但購物的念頭仍然揮之不去,就有可能是強迫性購物,建議要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以免負債累累無力償還陷入惡性循環中。

便利購買途徑 壓力造成的行為

便利的網路購物,與各式的廣告行銷手法刺激購買慾,令人不自覺地去購物,甚至不理智地去購買。粟寧醫師表示,強迫性購物往往是明知購物行為不合理,卻忍不住持續購買。購物前可能緊張壓力大,購物時卻輕鬆、愉悅,但事後卻苦惱、後悔。長期下來可能影響生活、工作與人際關係。

粟寧醫師曾收治一名憂鬱症患者,某次就診時發現患者額頭擦傷,詢問後發現,患者將生活費挪用購買刮刮樂一段時間,導致家庭開銷月月入不敷出,和先生發生爭吵拉扯,患者也因此情緒低落、自我責怪。經與患者和親屬討論,安排適當的治療計畫,包含藥物調整、心理與行為治療以減少購買行為,降低本身情緒及家人的影響。

若購物慾不斷加強 要小心躁鬱上身

若是從比較深度的心理層面來看,強迫性購物或許透露了在我們過去的經驗裡,缺乏長期穩定的人際關係,需要藉由反覆購物來提供安全感與成就感。此外,一些精神疾病也與強迫性購物有關,如躁鬱症躁期發作之時,可能會有購物慾上升的現象。衝動控制障礙患者若受到某些刺激與誘發,可能會不斷出現「非買不可」的想法。而憂鬱症、強迫症、物質濫用疾患、以及邊緣型人格…等都可能和強迫性購物的行為有關。

強迫購物有原因 找出心理壓力源

強迫性購物的治療原則,若和躁鬱症或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有關的,則優先治療精神疾病。若無其他精神疾病,則或可考慮三種模式來治療:認知行為模式、藥物模式、心理分析模式。包含利用改變行為所得到的正向回饋,調整認知來維持行為改變。或是調節血清素與多巴胺,增加衝動控制與減少焦慮。以及了解購物行為在潛意識層面對每個人的意義,進而自動改變行為。

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購物的經驗是正面的、快樂的、滿足的。粟寧醫師提醒,但若購物行為已經超出自己能夠控制的範圍、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最好能找專業人士協助,讓自己能有效改變、再次做回自己的主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577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老年人最怕嗆傷,因為吞嚥功能變差,吃喝東西時若一不小心嗆到,嚴重時可能會引發吸入性肺炎,必須住院治療。據統計,國內醫療院所約20萬人因吞嚥困難必須管灌餵食,建議長輩進食喝水時,應保持正坐姿,養成口腔清潔的好習慣。 64歲蔣先生為香港台商,無抽菸習慣,患有帕金森氏症且須...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許多長輩因天氣炎熱,室內溫度時常超過30度,習慣將藥品放置冰箱存放,常常在吃藥時才發現藥粒一碰就碎,或是好像發霉的樣子,這些狀況都代表藥品的保存有問題。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冰箱雖然能保鮮但並不是萬能的,大部分藥物都不可以放在冰箱裡,藥品最簡單的存放方法是依據藥...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持續確診菲律賓境外移入!今(2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2名菲律賓與1名印尼入境民眾,分別在機場與檢疫場所採檢確診,1名菲律賓個案因隔離期滿,曾接觸同車與宿舍同事,已全數匡列居家隔離,也追查到曾接觸社區消費店家,因判斷接觸短暫與有防範措施,因此暫列觀察。 指揮...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台北報導】研究指出,中重度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較容易有憂鬱傾向,對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林明秀表示,皮膚的病灶其實跟生活品質、情緒的穩定息息相關,如何做好平日皮膚的保養工作,且與醫師配合接受治療,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林明秀說明,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