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防疫內外都要兼顧 增強免疫力營養師教你「素素」看

防疫內外都要兼顧 增強免疫力營養師教你「素素」看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新型冠狀病毒肆虐,防疫成為全民運動,勤洗手、戴口罩、常消毒等外在防護雖然重要,但最佳的防護還是提高身體的免疫力,不妨藉由防疫的機會,順勢調整飲食習慣,讓營養師來告訴你,如何輕鬆吃出免疫力,對抗病毒的同時也讓身體更健康。

 

長期吃素20年的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張亞琳表示,很多增強免疫力的食物都是植物性的,因此若想提高免疫功能,吃素是聰明的選擇,只要掌握幾項原則:(1)每天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跟蔬菜水果,且盡量以色彩鮮豔的蔬果為主;(2)多吃天然食物、遠離加工食品,就能透過飲食強化自體免疫力。

 

營養師張亞琳建議,即使是非素食者,也可以試著多吃植物性蛋白質、少吃動物性蛋白質,以強健體質。研究顯示,動物性蛋白質可能引發人體的發炎反應,而慢性發炎已被證實和許多慢性病相關,且食用動物性蛋白質時攝取到的飽和性脂肪,也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相對地,我們在吃植物性蛋白質的同時也會攝取到大量膳食纖維,可以改善腸道環境,而植物中豐富的植化素,能抑制發炎、預防慢性病。所以從植物攝取蛋白質,不僅能避免動物性蛋白質的缺點,還能得到很多好處。

 

張亞琳提醒,由於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細胞的主要原料,所以一定要吃夠,每日建議攝取量,成年女性為5份、成年男性約6、7份,學齡期小朋友在成長中同樣可吃到6、7份,1份約為豆包1整塊或板豆腐3格。而植物性蛋白質的來源,可盡量選擇豆類以及單純的黃豆製品,有很多素食加工品,如素肉、素魚等,為延長保存期限,常加入較多的調味料以及食品添加物,應盡量避免食用,而成分天然或未經過多加工的食物,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在蔬菜水果方面,可多吃顏色鮮豔的蔬果,像紅色、藍色、紫色這些特別的顏色,如草莓、藍莓、紅鳳菜等;或是深綠色蔬菜,像芥藍、地瓜葉、綠花椰菜等。鮮豔蔬果的植化素,也就是抗氧化成分比較高,而抗氧化成分越高就表示它提高免疫力的效果越好;另外,維他命C也是很好的抗氧化成分,它也是來自於水果。至於每日建議攝取量,蔬菜1天3到4份,1份約是1碟燙青菜的大小,而水果1天2到3份,1份約為1個拳頭大小。

 

營養師表示,多吃蔬果除了抗氧化成分有助於免疫力提升,蔬果的纖維質也會讓大腸裡的好菌變多,其實腸道健康跟免疫力有很大的關係,像便祕嚴重的人,毒素會在腸道裡重複吸收,這樣壞菌就會增加、好菌會減少、免疫力也會跟著下降,還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張亞琳建議,最好是每天排便,不要讓糞便在腸道中停留太久,而促進排便的方法就是,纖維質要吃夠、水要喝夠,因為纖維質會加速腸道蠕動,而且有些水溶性纖維容易吸收水分,會讓人比較容易產生便意感,這個時候趕快去上廁所,廢物很快就排出去了,這對我們免疫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

 

張亞琳叮嚀,在防疫期間,請大家早點睡、多運動,吃的部分盡量少油炸、少加工,多吃新鮮的原形食物,如此由內而外去強化自己身體的免疫力,讓病毒無機可乘,期待所有人都可以越來越健康,不受到疫情的波及。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吸菸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因,尤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威脅,更應儘早戒菸,才能真正護心且避免感染新冠肺炎。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指出,有證據指出,吸菸者比不吸菸者更有可能發生新冠肺炎重症,此外,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也統計,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壓性疾病等已列為國人十...

閱讀詳情 »

★膳食纖維、橄欖油,有效促進腸胃蠕動 ●為了促進腸道功能,這些食物請多吃! 想要改善腸道環境、刺激腸胃蠕動,首要之務就是每天攝取「讓腸道活動的食物」。這些食材雖然會因腸道壓力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還是以「膳食纖維」與「初榨橄欖油」為主。 不過,若能再搭配其他食材,會比單獨攝取更有效,也能因加乘效果,...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坊間與網路經常可見「輕鬆瘦身」、「快速見效」,又標榜「天然無西藥」的減肥產品,然而,這些產品可能添加了刺激腸道的天然瀉劑,使消費者在食用後產生強力腹瀉,因而有體重變輕或肚子變平坦的感覺。事實上,許多生活中常見的植物中都存有天然致瀉成分,例如番瀉葉、阿勃勒果實、蘆薈、決明...

閱讀詳情 »

◆大腸癌年輕化!「便秘」就是重要警訊 ◎三十歲便秘,居然是大腸癌的徵兆 長期便秘、有拉肚子、腹痛症狀的人,可能是因為體內隱藏了癌症、息肉、發炎性腸道疾病(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等。特別是四十歲以後患有腸道疾病的人數急速增加,包括大腸息肉、大腸癌等。因此,中年以後便秘惡化的人,專業醫師也會將腸道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