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雙腿腫脹、色素沉著…小心髂靜脈壓迫症候群

別輕忽雙腿腫脹的症狀,不都是因為水喝太多、吃太鹹,有可能導致雙腿腫脹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心臟、腎臟、肝臟出問題等。此外,容易被忽略的還有「髂靜脈壓迫」症候群。輕則下肢水腫脹痛、色素沉著,重則皮膚潰瘍或併發靜脈血栓。

雙腿腫脹 色素沉著…小心髂靜脈壓迫症候群

導致雙腿腫脹的原因有很多,容易被忽略的是「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圖片提供/國泰醫院)

1名74歲的劉奶奶,長期偶有雙腿腫脹,以為罹患台語俗稱的墜腳氣(水腫),未積極治療,最近半年發現雙腿不對稱腫脹,檢查發現心臟、肝臟、腎臟皆無異狀,亦無靜脈血栓等情形,服用利尿劑、抗凝血劑也沒效。經過醫師進一步以靜脈攝影、血管內超音波等檢查,才發現是髂靜脈壓迫造成。

髂靜脈壓迫 50歲以上女性好發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張嘉修醫師表示,常見的靜脈壓迫有上腔靜脈壓迫及髂靜脈壓迫,上腔靜脈壓迫的原因有9成是腫瘤造成;而髂靜脈壓迫的原因有年齡、後天因素及先天性疾病造成,常好發於50歲以上年長女性、活動力旺盛的年輕男性、孕婦及膀胱疾病、腫瘤、先天異位腎臟等患者。

髂靜脈若長期受到嚴重壓迫,會造成靜脈血液回流障礙和下肢靜脈壓力升高,有2%~5%的患者會出現臨床症狀,輕則下肢水腫脹痛、色素沉著,重則皮膚潰瘍或併發靜脈血栓,甚至會造成男性精索靜脈曲張和不育。

雙腿腫脹 色素沉著…小心髂靜脈壓迫症候群

髂靜脈壓迫的原因有年齡、後天因素及先天性疾病造成,常好發於50歲以上年長女性、活動力旺盛的年輕男性。(圖片提供/國泰醫院)

血管內超音波檢查 有助確定病灶

目前診斷「髂靜脈壓迫」症候群,最可靠的方法有下肢靜脈攝影,以及血管內超音波檢查。其中血管內超音波檢查是近年開始發展的技術,對於確定病灶原因、評估是否合併血栓,及血管內治療的位置等,很有幫助。

髂靜脈壓迫主流治療:氣球擴張和置放自膨式靜脈支架

「髂靜脈壓迫」症候群症狀較輕微的病人,建議抬高患肢,避免長時間久坐或久站,或穿減壓彈性襪。對於症狀嚴重的病人,過去多採取手術治療,但治療成效大都不盡理想。近年來導管技術發達,可在病灶處行氣球擴張和置放自膨式靜脈支架,不僅傷口小,且復原快,目前已成為主流的治療方式。

提醒,若長時間雙腿不對稱腫脹,除了需要適時運動,及補充水分預防血栓形成,更應及早就醫檢查,才不會錯失治療時機。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6/5782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面對國內新冠本土疫情,許多企業都希望能夠執行快篩,今(30)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企業快篩執行原則」,必須要由醫事人員執行外,一旦發現陽性要有隔離安置場所;另外,社區篩檢站醫事人員,指揮中心將給予補助。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企業如果要自主快篩,所有費用都由...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30)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新增10例死亡個案,分別9名男性與1名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同時需要呼吸器病患增加,共計180名病患;另一方面,指揮中心強調,台灣輸入的莫德納疫苗是歐洲廠生產,標示與美國廠生產標示不同,台灣取得莫德納疫苗都是原廠進口。...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本土新冠疫情確診數與校正回歸雖都稍稍降緩,但目前沒有明顯的變化,今(30)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新增266例本土病例、校正回歸89例,發病日介於5月13日至29日;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經過2周第3級警戒看起來有點效果。 ▲今日新冠確診資訊。(圖/中央流行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不斷砲轟中央,轄區內醫院空床數相當緊繃,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強調,專責病房已開放2人1室,也要求專責醫院加快清空床,也與新北市試辦遠距急診諮詢,減少非必要急診人數,同步加強北患南治流程;同時,已採購1.5萬個手指血氧偵測器,提供居家隔離確診患者。 24小時遠...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