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麻醉於手術中扮演要角 麻醉知識報你知

麻醉於手術中扮演要角 麻醉知識報你知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一般民眾對於麻醉的了解有限,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楊承憲醫師表示,沒有麻醉,手術沒法進行,一個好的麻醉是手術成功的先決要件。且麻醉醫師並不是在手術過程中麻醉而已,包括了術前的前置作業及評估,以及術中麻醉,更重要的是維持病人在麻醉的過程中,生命跡象維持穩定。麻醉藥退後的術後恢復期,甚至回到病房、回家,需處理術後疼痛,同樣是麻醉科主要的工作。所以,麻醉包含整個手術前、中、後期,麻醉科都有參與,一個手術要成功,是不可能缺少麻醉醫師的。

麻醉前置作業不輕忽 助醫師精準診斷

面臨接受手術,許多患者對於麻醉通常充滿疑問,甚至是焦慮、恐懼。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楊承憲醫師說明,目前各大醫院麻醉科都設有麻醉諮詢門診,包括了評估麻醉風險、擬定麻醉計劃、需特別注意、配合事項以及告知解釋,最後完成麻醉同意書的簽署。有些心臟病病人會服用抗凝血劑,因與麻醉相關,所以考量到手術狀況會要求停藥。民眾一定要事前告知醫師,包括了疾病史、手術及麻醉經驗、目前用藥及藥物過敏史,對於醫師於術中精準判斷,會更有幫助。

楊承憲醫師同時也破解「酒量太好麻不倒」的迷思,雖說酒醉跟麻醉名義上都是醉,也有民眾認為肝臟代謝酒精,麻醉也是經由肝臟代謝,擔心酒量好代謝很快因此麻醉不容易。但就藥理學上來說,兩者完全不同,不用擔心麻不倒的問題。但若是因酒量好,長期喝酒,甚至有酗酒習慣,對肝臟是很大的損害,可能會導致肝功能不正常。這種情況下可能對麻醉藥反應比較激烈,更容易麻倒,對麻醉醫師在臨床麻醉的用藥量會有影響,因此在前置作業也要記得告知。

麻醉藥進步 免驚心麻一半醒來

除了麻不倒的疑慮,也會有民眾擔心,會不會在手術過程中醒來。楊承憲醫師解釋,在早期有一些特殊情況下的確有可能發生,但目前醫院用的麻醉藥比較進步,藥效很快,代謝也很快,因此作用時間比較短,麻醉醫師可以更精準去調控麻藥的濃度。另外,還可以搭配監測麻醉深度的儀器,來設定麻醉深度,讓病人能夠維持在一定的麻醉深度進行手術,所以民眾不用擔心麻不倒、中間醒過來的事件,基本上很少發生。

楊承憲醫師提醒,病人在麻醉之前,特定期間內請勿進食,目的在於減少胃中的食物量,避免在麻醉過程中嘔吐,甚至將食物吸入肺內。不過,有別於以往要求空腹8小時,為了降低病人的不適,目前的作法是避免過度禁食,甚至希望患者在麻醉前補充水分及醣類。另外,門診手術也應有照護能力的親友陪伴同行,不可由病人開車或騎機車離院,且詳閱衛教單,留意手術或麻醉相關事項,將麻醉風險降至最低。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25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近來,陸續有民眾反映指接到詐騙集團電話,偽稱是健康保險署之人員、警察或檢調人員,告知明眾健保卡被他人冒用,做為詐領醫療補助金、積欠保費、名下之銀行帳戶涉及刑事案件,必須在偵查期間被凍結,若是要避免被凍結,需先繳交保證金,且要求明眾將帳戶之存款匯入「假檢警」所提供之監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新生命的誕生總是帶給新手爸媽無比的喜悅,但是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面對養兒育女的疑問,知識來源的取得卻令許多家長感到惶恐與不安。尤其當醫生的專業與老一輩的認知衝突時,常常令人無所適從。   有鑑於此,衛福部為了加強行動化的育兒知識管道,將「育兒親職網」加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家有臥床病患的家屬千萬別大意!台中一名七十歲的中風老翁,因吸入性肺炎被家人送到急診,經住院治療後病情獲得控制。會診牙醫師檢查後發現,患者滿口堆積厚厚的牙結石,且發出陣陣惡臭味,經詢問家屬因工作忙碌,沒時間幫老翁刷牙,差點導致吸入性肺炎而喪命!牙醫師提醒,口腔內的特定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18歲的李姓女大生,半年前,突然出現頻尿、腹部莫名變大等症狀,有如懷孕3個多月,以為是自己變胖了,就醫檢查,竟發現卵巢長了一顆12公分大的腫瘤,確診罹患卵巢癌第一期,所幸及早發現,已順利手術切除。   收治個案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指出,該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